2022, 25(1):61-67.DOI: 10.3969/j.issn.1007-9629.2022.01.009
摘要:研究了以普通硅酸盐水泥(OPC)-矿渣微粉(GBFS)-硫酸钠(NS)体系制备的土体硬化剂对普通地表土壤和海滩淤泥这2种土壤的固化效果及其固化机理.研究表明,OPC-GBFS-NS土体硬化剂对2种土壤均具有良好的固化效果,使得固化土具有较高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对土壤中重金属离子Cd2+也有较好的固结作用,能显著降低Cd2+的溶出.该土体硬化剂对土壤的固化效果主要源于其在土壤中能快速水化生成大量细长的水化产物钙矾石,并对土壤颗粒起到较紧密的胶结作用.
2020, 23(2):364-371.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2002019
摘要: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UCS)试验、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地聚物对软黏土的固化和UCS提升效果,分析了地聚物碱激发剂模数、掺量对软黏土固化效果和UCS提升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固化机理.结果表明:碱激发剂模数为12时,地聚物固化软黏土的UCS得到大幅提高,最大值为437MPa;碱激发剂掺量的增加对地聚物固化软黏土的早期强度提升影响显著,但对14、28d强度影响较小,当掺量超过50%时,强度提升效能降低;地聚物固化软黏土中同时生成了水化硅铝酸钠(NASH)、水化硅酸钙(CSH)、碳酸钙晶体和莫来石晶体,土颗粒间的孔隙得到填充,凝胶的胶结作用提高了土体的整体性.基于试验数据给出了28d龄期内地聚物固化软黏土强度提升的评价公式.
2019, 22(1):87-93.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901013
摘要:针对红黏土置换后的泥炭土进行了水泥加固试验,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其固化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表明:在含水率一定的条件下,固化泥炭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红黏土置换率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红黏土的置换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其颗粒作为骨架填充固化土体的孔隙,另一方面在减少土体有机质含量的同时增加了Al元素含量,激发水化反应的活性并促进了钙矾石的生成.红黏土置换作用能够使泥炭土的絮状结构变得密实,颗粒连接和孔隙填充得到优化.
2017, 20(4):582-586.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704015
摘要:以天津港北疆港区的废弃碱渣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利用高炉矿渣微粉(GGBS)、水泥对高含水率碱渣进行固化处理的方法,并对基于模糊评价法得到的优选配合比固化碱渣土的压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同等固化剂掺量下,混掺固化剂的固化碱渣土的强度要高于单掺固化剂的固化碱渣土;基于优选配合比(3%水泥+8%GGBS)的固化碱渣土压缩系数及压缩指数随龄期的延长不断降低,而结构屈服应力不断增大.固化碱渣土的压缩性能在屈服前后变化很大,建议工程中应确保上部荷载不能超出其结构屈服应力,以免发生突然破坏.
2015, 18(1):82-87.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1015
摘要:采用矿渣复合胶凝材料为固化剂固化(滨海)盐渍土.通过抗压强度试验、水稳性试验、可溶性离子含量测定试验、SEM分析试验、EDS能谱分析试验和XRD分析试验,测试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固化盐渍土(固化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水稳性和可溶性离子含量,观察了固化土的微观形貌,分析了固化土水化产物的组成,探讨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固化剂对盐渍土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固化土28,90d无侧限抗压强度较大,水稳性较强,能满足一般工程地基固化处理的要求.由于盐渍土中可溶性Cl-和SO2-4参与了矿渣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反应,并生成了新的水化产物片状晶体和针棒状晶体(3CaO·Al2O3·(05CaCl2·05CaSO4)·12H2O),因此固化土可溶性Cl-和SO2-4含量较低,无侧限抗压强度较大,水稳性较强.
2012(2):279-282.DOI: 10.3969/j.issn.1007 9626.2012.02.026
摘要:对高模量沥青混凝土、SBS改性沥青和70#普通沥青混凝土进行了15,20,40,60℃条件下的单轴贯入及抗压回弹模量试验,并结合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对黏聚力c值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在各温度下均具有相对较高的抗剪强度、黏聚力和抗压回弹模量,尤其在高温时仍然优势明显.通过指标相关性分析,得到了由抗剪强度换算成抗压强度、黏聚力c值及抗压回弹模量的回归方程.
2012(3):372-376.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3.015
摘要:利用一种生物酶类土壤固化剂——派酶,以适当比例掺入两种配合比的压实三合土中,测得其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均比未掺派酶时有所提高.在石灰掺量较高的情况下,掺派酶后三合土土体的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仍比未掺派酶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在具有抑制和杀灭细菌的较高碱度环境下,派酶对土体结构的增强作用不是因为其单纯地促进土壤中存在的各种菌类活动所引起的.掺派酶三合土的X射线衍射分析图谱横坐标28°附近位置出现明显超过未掺派酶三合土的强峰,不能排除派酶的掺入会促进土体固化过程中某种晶型变化产生的可能性.SEM显微结构形貌图片显示掺派酶三合土试件的微结构比未掺派酶试件更紧凑、密实.基于分形几何理论研究发现,派酶的掺入促进了三合土土体中细小孔隙增多,大孔隙减少,有利于土体中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增强.
2011(2).
摘要:研究了不同工业废渣-石灰稳定土的力学特性.分析了细粒径钢渣、煤矸石、粉煤灰及电厂炉渣的化学成分,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通过不同配比方案、含水量条件下的击实试验,得出各种稳定土在不同配比方案下的最优含水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和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综合得出各种工业废渣-石灰稳定土的最优配比方案,并比较了它们的力学特性.对比结果表明:钢渣-石灰稳定土的早期强度和刚度相对较大,是较好的基层填料;废渣-石灰稳定土的早期强度随废渣含量的提高而增加;石灰与工业废渣质量比接近1:2时,活性氧化物的火山灰反应最为充分,废渣-石灰稳定土的早期强度达到最大.
2011(6):752-756.DOI: 10.3969/j.issn.10079629.2011.06.006
摘要:展开了干法脱硫粉煤灰路用性能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干法脱硫粉煤灰与石灰的配伍性差,而与水泥的配伍性良好;以水泥、干法脱硫粉煤灰为胶结料的稳定碎石具有足够的力学强度和水稳定性,可满足公路基层的要求,且施工性良好,拌和后8h内碾压成型几乎不影响其力学强度.
2010(1):57-61,115.
摘要:以河南省境内某段高速公路附近的粉质黏土为原材料,通过室内试验,首先对比了掺或不掺固化剂的情况下,水泥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和20%时集合料的7 d无侧限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掺固化剂能明显提高集合料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其次制备了不同配合比的集合料试件,分析了水泥和固化剂含量对集合料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7 d和28 d无侧抗压强度2、8 d间接抗拉强度的影响,综合试验结果与成本等因素,选定了最优配合比为m(水泥)∶m(固化剂)∶m(粉质黏土)=4∶8∶88;最后,对该最优配合比进行了延迟和干缩等路用性能试验及SEM微观分析,并在某高速公路选取100 m的底基层进行了现场试验和追踪调查,结果表明上述最优配合比集合料完整密实且强度较高,未出现病害,路用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