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宗甫 , 秦守婉 , 陈湘湘 , 李小颖 , 肖宇领 , 李抗 , 朱旭宾
2015, 18(3):357-36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1 CSTR:
摘要:研究了复掺氟、磷离子和金属离子(水泥)熟料的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岩相结构,分析了熟料主要矿物阿利特在XRD图谱指纹区的衍射特征.结果表明:当氟、磷离子掺量(以CaF2和P2O5计,质量分数)分别保持为07%,05%时,氟、磷离子和低掺量金属离子的复掺可以提高熟料的28d抗压强度,其中以氟、磷离子和低掺量锌离子的复掺效果最佳.当氟、磷离子掺量分别保持为07%,05%时,铜离子、锌离子、铅离子和钛离子的最佳掺量(以CuO,ZnO,PbO和TiO2计,质量分数)分别为01%,05%,05%,01%.氟、磷离子和金属离子在低掺量水平的复合掺杂,使熟料岩相结构缺陷增多,熟料主要矿物阿利特在指纹区的XRD图谱呈现高对称性衍射特征,这正是实现熟料高强度的重要原因.
2015, 18(3):363-36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2 CSTR:
摘要:通过化学分析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CSH)吸附氯离子的能力;通过核磁共振法和拉曼光谱法测定了水化硅酸钙的结构.结果表明:水化硅酸钙吸附氯离子的能力与其结构密切相关,水化硅酸钙平均链长约为4时,其吸附氯离子的能力最强;氯盐阳离子促进了水化硅酸钙链长的增加,使其吸附氯离子的能力增强;与钠离子相比,钙离子更能促进水化硅酸钙链长的增加,从而使其吸附更多的氯离子.
2015, 18(3):369-374.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3 CSTR:
摘要:采用Struble法合成碳硫硅钙石,研究了CaCl2,CaO以及Na2SO4,Na2CO3对碳硫硅钙石形成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不同龄期的生成产物.结果表明:CaCl2和CaO均能提高碳硫硅钙石形成的速率,且CaCl2的加速效果更明显;碳硫硅钙石的形成速率随Ca2+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提高Na2SO4和Na2CO3的含量并不能显著加速碳硫硅钙石的形成;硅酸盐中的硅氧四面体向碳硫硅钙石中的硅氧八面体的转变是碳硫硅钙石形成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Ca2+可提高碳硫硅钙石形成过程中硅氧八面体过渡态的稳定性并促进其形成,从而提高了碳硫硅钙石的生成速率.因此,可通过降低Ca2+含量来减缓碳硫硅钙石的生成.
2015, 18(3):375-37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4 CSTR:
摘要:在建立混凝土细观模型常用的背景网格法基础上,基于平衡四叉树网格加密技术对混凝土的界面过渡区进行局部网格加密,给出了更为合理的反映界面过渡区组分的混凝土细观模型,并探讨了网格加密的程序化实施方案.所给出的混凝土细观模型可直接对界面单元赋予相对应的材料参数,改善了背景网格法中界面过渡区网格的锯齿状缺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界面过渡区的几何形态和材料性质.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证明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015, 18(3):380-386.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5 CSTR:
摘要:利用微机控制力学试验机和SAEU2S数字声发射系统对混凝土试件进行了单轴受压声发射试验,研究了混凝土试件破裂全过程的声发射特征,重点探讨了频谱特征、能量变化、声发射事件计数率等与试件失稳破损过程各阶段的对应关系.试验表明混凝土试件的失稳破坏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内部显微裂纹扩展形成更大的宏观裂纹,并最终贯通导致破坏的过程.声发射事件伴随试件受力压密与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及裂纹贯通破损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具有显著不同特征.以此为判据,设计了混凝土工程稳定性声发射预警试验系统,验证表明该系统能够反映出混凝土工程失稳情况,及时准确发出预警信息.
2015, 18(3):387-39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6 CSTR:
摘要:研究了制备单向分布钢纤维混凝土的方法及单向分布钢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和弯曲抗拉强度的增强作用.在钢纤维混凝土成型振动时,对试模中的混凝土拌合物施加匀强磁场,钢纤维受到磁场力作用,方向趋同于磁场方向,硬化后即制备出单向分布钢纤维混凝土.结果表明:制备的单向分布钢纤维混凝土纤维方向效应系数达到090以上;钢纤维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和弯曲抗拉强度随钢纤维方向效应系数的提高而提高;钢纤维掺量相同时,相同配合比的单向分布钢纤维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和弯曲抗拉强度显著高于普通钢纤维混凝土.
2015, 18(3):393-39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7 CSTR:
摘要:研究分析了较大偏高岭土(MK)掺量下偏高岭土水泥(MKOPC)硬化浆体的强度、化学结合水量、MK反应量、Ca(OH)2含量、微观形貌和孔径分布.结果表明:在50%MK掺量(质量分数)范围内,随着MK掺量增加,MKOPC砂浆的强度增长速度加快;MKOPC砂浆长期强度基本高于纯水泥砂浆.随着MK掺量增加, MKOPC净浆的MK反应量增加、Ca(OH)2含量大幅减少、微观结构致密、孔结构细化.MK反应量和增强效应因子与d≤10nm孔体积增量均呈正比关系.
张学兵 , 王干强 , 方志 , 刘湘晖 , 徐伟 , 周黎 , 赖帅
2015, 18(3):400-40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8 CSTR:
摘要:利用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reactive powder concrete)浆液对再生粗骨料进行浸泡包裹处理得到强化骨料,分析了强化骨料+再生骨料、强化骨料+天然骨料、再生骨料+天然骨料这3种粗骨料组合情况下,强化骨料或再生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RPC浆液强化处理后的再生骨料吸水率降低,压碎值显著减小.强化骨料+再生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随强化骨料掺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另外两种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均随强化骨料或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大而增大.强化骨料+再生骨料和强化骨料+天然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劈拉强度均随强化骨料掺量的增大而增大;而再生骨料+天然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劈拉强度与再生骨料掺量的规律性不明显,表现出较大的离散性.强化骨料+再生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总体上随强化骨料掺量的增大而减小;强化骨料+天然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与强化骨料掺量的规律性较复杂;再生骨料+天然骨料组合情况下,再生混凝土抗折强度随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大而增大.折后抗压强度和普通抗压强度一样能较好地反映强化骨料或再生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在掺量相同的情况下,折后抗压强度普遍比普通抗压强度低,3种骨料组合中两者比值均稳定在093;折后劈拉强度比普通劈拉强度能更好地反映强化骨料或再生骨料掺量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在其掺量相同的情况下,折后劈拉强度基本上比普通劈拉强度高,3种骨料组合的两者比值差异较大.提出了有效水灰比和名义水灰比的概念,有效水灰比是决定再生混凝土强度的最主要因素,若比较强化骨料掺量对再生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必须保持有效水灰比一致,而非名义水灰比一致.
2015, 18(3):409-414.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09 CSTR:
摘要:通过对剪切型、铣削型、切断型3种钢纤维和钢纤维混凝土的快速锈蚀试验,研究了锈蚀前后钢纤维的外观、弯折性能和抗拉强度的变化,以及钢纤维混凝土经过不同锈蚀时间后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锈蚀时间的增加,钢纤维的锈蚀程度逐渐增大,弯折性能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随之减小.但是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当锈蚀时间较短时,抗压强度变化不明显,在锈蚀时间超过60d以后,抗压强度显著降低.而抗拉强度随锈蚀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锈蚀时间相同时,抗拉强度的降低幅度比抗压强度的降低幅度小.切断型钢纤维的抗锈蚀能力相对较好,剪切型和铣削型钢纤维的抗锈蚀能力相对较差.
2015, 18(3):415-420.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0 CSTR:
摘要:为了防止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混凝土功能层在车辆荷载作用下发生剪切破坏或过大的永久变形,采用自主开发的沥青混凝土功能层累积变形测试装置,对沥青混凝土功能层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剪切变形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采用灰关联分析理论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沥青混凝土功能层累积变形测试装置能较好模拟沥青混凝土功能层实际受力状态,在重复荷载作用下,该功能层的累积变形均呈对数增长,试件一侧产生明显的累积变形;累积变形在30mm以下的试件,只是发生了变形、翘曲等现象,而发生内部压碎、断裂的试件,累积变形均在35mm以上;沥青混凝土功能层累积变形受沥青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矿料级配,空隙率影响最小;试验前后试件的侧向挤出变形大于压密作用导致的试件体积减小的变形,沥青混凝土功能层产生累积变形的主要原因是接缝处面板的剪切推挤作用,而非压密作用.
2015, 18(3):421-42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1 CSTR:
摘要:编写了三维不规则多面体粗集料的随机生成程序,重构了包含粗集料、沥青砂浆及空隙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的三维离散元模型.通过对三维离散元模型进行数字切割获取了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的二维离散元模型,对沥青混合料车辙试件二维离散元模型中微观组成结构之间的接触赋予了相应的微观接触模型及模型参数.进行了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的二维离散元模拟,分析了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过程中粗集料的平动和转动.结果表明:二维离散元模型能够较为精确地描述粗集料在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过程中的空间运动情况,从而为今后沥青混合料车辙形成机理的探讨提供新的研究方式.
2015, 18(3):428-43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2 CSTR:
摘要:以相变材料十八烷(ODE)为芯材,以壳聚糖(CTS)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构成外壳,以引发剂作用下苯乙烯(St)在外壳内生成的聚合物构成内壳,形成双壳微纳胶囊.采用差示扫描量热试验和等温吸、放湿试验分别测试双壳微纳胶囊的储热性能和吸、放湿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对双壳微纳胶囊形貌、粒径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壳微纳胶囊具有较好的储热性能和调湿性能.双壳微纳胶囊颗粒形貌完整度好,胶囊粒径在微纳米范围.双壳微纳胶囊组分中含有外壳接枝成分壳聚糖和甲基丙烯酸甲酯.
2015, 18(3):433-43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3 CSTR:
摘要:采用成膜微胶囊及喷雾干燥工艺制备了有机硅微胶囊粉末防水剂.试验研究了有机硅微胶囊粉末防水剂相对表面含油量、防水抗渗性能及其对水泥基材抗压强度、收缩性能以及孔结构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微胶囊粉末防水剂的防水效果优于液态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防水剂;采用3%(质量分数)辛基三乙氧基硅氧烷替代聚二甲基硅氧烷,砂浆浸水48h的吸水率可降低至3%~4%,抗渗压力增大489%,加载90d龄期的砂浆收缩率减少68%.扫描电镜(SEM)表明:微胶囊粉末防水剂为内核外壳结构,其中活性有机硅芯材与纳米碳酸钙填料被聚乙烯醇成膜包裹在其内部;经水解后,水溶性聚乙烯醇膜吸胀溶解,活性有机硅成分释放,参与形成有机硅疏水膜,起到防水效果,并提高了水泥水化程度,增强了基材密实性.
2015, 18(3):438-44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4 CSTR:
摘要:通过三点弯曲施荷,对C30和C50钢筋混凝土构件诱导了宽度为20~88μm不等的微裂缝,然后采用中子透射技术对微裂缝钢混构件中的水分侵入过程进行了可视化成像探测,并对侵入过程中水分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即使C30和C50混凝土的微裂缝仅为20μm,也为水分的侵入提供了畅通通道;水分在短时间内即快速充满裂缝,继而在水平方向上沿裂缝两侧、在垂直方向上超越裂缝末端侵入水泥基体;C30混凝土裂缝宽度为82μm(与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比值为039%)时,受拉钢筋与水泥基体界面存在较明显的水分侵入,但其含量较低;水分侵入含量在微裂缝处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裂缝两侧呈对称状逐渐降低.
2015, 18(3):444-44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5 CSTR:
摘要:为研究弯曲韧性对不同配箍率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受剪性能的影响,分别对24个弯曲韧性试件与16根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式构件进行了弯曲试验.根据荷载位移曲线以及韧性参数,分析了弯曲韧性对梁式构件受剪破坏形态和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钢纤维可以提高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受剪承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梁的破坏形态;建立了基于弯曲韧性的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该模型预测值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可用于钢纤维自密实混凝土梁的受剪计算.
2015, 18(3):450-45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6 CSTR:
摘要:以70#A级道路石油沥青为基质沥青,对布敦岩沥青中岩矿料掺量(质量分数,下同)分别为0%,05%,10%,20%,30%,40%的6种AC20矿料级配布敦岩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布敦岩沥青原材料中的岩矿料对矿料级配组成与路用性能均影响较大,合理选择岩矿料掺量可显著提高沥青混合料综合路用性能,较优掺量为05%~10%时其综合路用性能接近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但对提高其水敏感性有限;岩矿料掺量变化对布敦岩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较为显著,这两者的关系表现为凹形曲线特征;不能将布敦岩沥青原材料像SBS改性剂一样加入基质沥青中进行马歇尔试验来确定岩沥青原材料掺量,配合比设计时应考虑布敦岩沥青材料自身的特殊性,将岩矿料与纯岩沥青剥离开来并单独掺配使用;忽略布敦岩沥青中岩矿料的级配组成会对岩沥青混合料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2015, 18(3):458-46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7 CSTR:
摘要:双层摊铺技术使上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摊铺与碾压过程合二为一,提高了沥青路面层间黏结效果和混合料层间的嵌挤咬合能力.通过系统试验,深入研究了双层摊铺和传统单层摊铺对沥青混合料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双层摊铺技术能使沥青上中面层形成一个整体的复合式路面结构,提高了沥青混合料的抗疲劳性能;在双层摊铺情况下,沥青混合料小梁的弯拉强度、弯拉应变和劲度模量分别较传统单层摊铺提高了283%,254%和22%.
2015, 18(3):464-470.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8 CSTR:
摘要:于室内大型足尺环道试验场铺砌级配碎石柔性基层预制块铺面,通过承载力试验研究其承载力特性,分析了接缝宽度、砂垫层厚度、预制块几何尺寸等对预制块铺面承载力和力学参数的影响;通过环道试验建立了不同荷载作用次数(N)下预制块铺面永久变形(εp)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随着荷载的增加,预制块铺面弯沉值呈非线性增加;当接缝宽度为5mm、砂垫层厚度为2cm、预制块厚度为16cm时,预制块铺面的临界弯沉值约为195mm;当预制块长宽比介于119~181、厚度介于8~29cm时,预制块铺面荷载扩散系数介于116~142;当接缝宽度约为5mm、砂垫层厚度介于3~5cm时,预制块铺面永久变形影响系数可取085.预制块铺面永久变形预估模型为εp=16282lnN 5000+1+04821.
2015, 18(3):471-476.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19 CSTR:
摘要:在分析车桥耦合振动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的振动模拟试验方法与评价指标,研究了车桥耦合振动参数对不同水胶比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微观结构试验结果,探讨了混凝土损伤机理.研究发现:车桥耦合振动会加速混凝土的泌水,降低实际水胶比,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抗压强度测试值的提高,但会提高混凝土内部大于200nm的多害孔比例,同时加剧石子下沉和浆体上浮,使得混凝土早期离析程度增大,均匀性降低,密实度降低,从而降低混凝土长期性能.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初期(贯入阻力≤05MPa)和后期(贯入阻力≥280MPa),车桥耦合振动产生的破坏作用较小;在凝结硬化中期(贯入阻力为05~280MPa),车桥耦合振动会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永久微裂纹等缺陷,对混凝土性能影响较大.
2015, 18(3):477-481.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0 CSTR:
摘要:为合理评价混凝土中发生硫铝酸盐膨胀反应的硫酸根离子浓度,应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研究了碳化对水泥石中硫元素分布的影响,阐明了碳化作用下混凝土中硫元素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碳化前水泥石截面的硫元素分布比较均匀,碳化后水泥石中的硫元素由碳化区向非碳化区迁移和积聚,硫元素在碳化区浓度较低,非碳化区浓度较高,钙矾石含量也随之增大,这种因碳化作用造成的硫元素分布不均匀可能导致混凝土局部发生硫铝酸盐膨胀开裂.
2015, 18(3):482-486.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1 CSTR:
摘要:为研究再生粗骨料级配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连续级配再生粗骨料最大堆积密度、吸水率、筛分析及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和硬化混凝土7,28,60d抗压强度,最终确定达到最紧密堆积状态时160~315mm与50~200mm两种单粒级再生粗骨料的最佳混合质量比.结果表明:随着160~315mm与50~200mm两种单粒级再生粗骨料混合质量比的逐渐降低,连续级配再生粗骨料的最大堆积密度及吸水率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但波动不大.随着50~200mm单粒级再生粗骨料所占比例的增加,不同连续级配再生粗骨料对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影响十分明显,同时,对硬化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也有较大影响,两者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60~315mm与50~200mm两个单粒级再生粗骨料存在一个最佳的混合质量比70∶30.
2015, 18(3):487-49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2 CSTR:
摘要:通过三点弯曲梁试验研究了聚丙烯纤维掺量和种类对抗压强度>100MPa的超高强混凝土断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强混凝土裂缝破坏过程分为3个阶段.聚丙烯纤维对延缓超高强混凝土第1阶段和第2阶段裂缝破坏发展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明显.聚丙烯纤维对延缓超高强混凝土第3阶段裂缝破坏发展效果明显.与未掺聚丙烯纤维超高强混凝土相比,掺2kg·m-3长度19mm聚丙烯纤维的超高强混凝土断裂能增加508%,韧性提高545%,各龄期抗压强度增大,而掺2kg·m-3长度9mm聚丙烯纤维的超高强混凝土断裂能增加455%,韧性提高294%,各龄期抗压强度降低.
2015, 18(3):493-49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3 CSTR:
摘要:将C30和C50系列引气混凝土在质量分数5%Na2SO4或5%Na2SO4+35%NaCl溶液中自然浸泡或快速冻融循环,测试盐冻过程中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超声声时、混凝土中水溶及酸溶SO2-4质量分数、孔结构演变和热谱.结果表明:超声声时能较好反映混凝土在盐冻过程中的损伤演化,其表面和内部超声声时均先轻微上升,然后保持稳定,当混凝土损伤严重时迅速上升.冻融过程中的低温环境可降低混凝土中SO2-4扩散速度和反应SO2-4量,但冻融损伤程度的增加将导致混凝土中SO2-4扩散速度增加.混凝土在复合盐溶液中冻融循环时,其SO2-4反应能力是Na2SO4溶液中盐冻混凝土的2倍,生成的钙矾石、硅灰石膏和石膏腐蚀产物更多,毛细孔增加22倍,最可几孔径提高了8nm,混凝土表面剥落更为严重.
2015, 18(3):499-504.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4 CSTR:
摘要:为研究短期老化作用对胶粉(CR)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流变性能的影响,通过旋转薄膜烘箱试验(RTFOT)对CR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进行短期老化,然后在不同温度和荷载频率下进行动态剪切流变试验(DSR),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CR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的流变性能和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老化前橡胶粉及SBS改性剂都能与沥青达到良好共融,老化后SBS改性剂与沥青的界面结合状况却差于橡胶粉与沥青的界面结合状况;老化作用使CR改性沥青和SBS改性沥青由储存模量G′(弹性)占主导作用转向由损失模量G″(黏性)占主导作用的温度转化点向高温转移;短期老化作用在高温下对SBS改性沥青产生的影响较大;短期老化前后,CR改性沥青较SBS改性沥青具有更强的高温抵抗变形能力和抗车辙能力;随加载频率增大,2种改性沥青的高温抗车辙能力都得到增强.
2015, 18(3):505-51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5 CSTR:
摘要:通过应力控制模式下的劈裂疲劳试验,分析了不同掺量(纤维体积与沥青混合料体积之比)和长径比的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劲度模量的衰减特征;结合损伤力学理论,提出了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疲劳破坏准则;在应力比疲劳寿命(SN)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纤维含量特征参数影响的纤维沥青混凝土疲劳寿命计算方法.结果表明:纤维含量特征参数能综合反映纤维掺量和长径比对沥青混凝土疲劳性能的综合影响;AC13F型聚酯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最佳纤维掺量为035%,长径比为324,纤维含量特征参数值为113.
2015, 18(3):513-51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6 CSTR:
摘要:对AS16沥青砂进行了0,97,194,292,388,583h的室内模拟紫外光照射,并针对老化后的沥青砂试件进行单轴压缩蠕变试验,得到应变时间关系曲线,从而拟合得到材料的黏弹性参数.用3种柔量值占总柔量值的比例分析沥青砂的黏弹性力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紫外光老化时间的增加,沥青砂的黏性比例越来越小,逐渐表现为弹性;抗瞬时变形的能力及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增强,低温抗裂性能及抗疲劳性能降低.
2015, 18(3):518-52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7 CSTR:
摘要:采用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样进行非稳态电迁移(RCM, rapid chloride migration)试验,研究AgNO3显色法对判断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实际的氯离子渗透边界,采用AgNO3显色法测量的氯离子渗透深度值偏小,用RCM法计算的快速氯离子扩散系数较实际结果小;氯离子显色边界浓度对其扩散系数计算值的影响较大,试验中不同边界浓度对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影响可达20%以上;水泥基材料物相中Ca(OH)2的含量对氯离子边界浓度有较大影响,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Ca(OH)2的含量越高,氯离子边界浓度越大;掺入粉煤灰后,氯离子显色的边界浓度减小,用AgNO3显色法测得的渗透深度相应增大,采用RCM测得的氯离子快速扩散系数偏大.
2015, 18(3):524-530.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503028 CSTR:
摘要:为了提出能够合理评价粗集料形态特征(形状、棱角)的定量指标,采用洛杉矶磨耗仪对475~95mm,95~132mm,132~16mm,16~19mm共4档粗集料分别磨耗0,600,1200次,以改变粗集料的形态特征,然后通过自主研制的粗集料形态特征研究系统(MASCA)测得粗集料轴向系数、凸度、粗糙度、棱角参数、圆度、分形维数共6个定量评价指标值,并运用二元方差法比较它们对颗粒形态变化的敏感性,发现分形维数是能够合理评价粗集料形态特征的最优定量指标.为验证这一结论,利用磨耗得到的不同形态特征的粗集料分别成型AC16,SAC16,SMA16级配类型混合料试件进行车辙试验和贯入剪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形维数与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