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5):581-58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1 CSTR:
摘要:采用2种线吸收系数相差较大的常用内标物Al2O3和ZnO,对用QXRD/Rietveld法测定的水泥熟料各晶相含量结果进行校正,并由此推算出无定形相含量,同时对2种内标物的标定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熟料中的结晶较差相及非晶相含量(质量分数,下同)为32.3%,含量较多,不可忽略;校正后各晶相C3S,C2S,C3A和C4AF的含量分别为38.8%,15.3%,4.9%和8.7%;对于水泥样品而言,Al2O3较ZnO具有更好的标定性能.
2012(5):588-595.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2 CSTR:
摘要:应用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热重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仪观察分析等手段,研究转炉钢渣中MgO,f CaO相和RO相的微观结构特征、水化特点和膨胀规律.结果表明:转炉钢渣中MgO与FeO,MnO形成MgO基连续固溶体RO相,化学式为MgO·1.20FeO·0.05MnO·0.03CaO,压蒸条件下稳定.MgO固溶FeO和MnO会使其水化活性下降,当FeO/MgO摩尔比和MnO/MgO摩尔比分别为1︰1和0.5︰1时,RO相是稳定相.钢渣对水泥安定性的不良影响是由其f CaO相水化反应造成的.钢渣中f CaO相固溶0.15mol FeO,晶粒大,晶胞参数小,分布均匀,标准沸煮法检验只有46.2%(质量分数)水化消解,即使沸煮8h也只有70.8%(质量分数)水化消解.钢渣水泥安定性应采用压蒸法检验.钢渣水泥20℃水养护条件下快速膨胀2个月、慢速膨胀约15个月,膨胀缓和、周期长,有补偿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作用.
2012(5):596-601.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3 CSTR:
摘要:研究了2种具有相同侧链长度、但桥接基团不同的梳状共聚物(PC)在硅酸盐相、铝酸三钙(C3A)/石膏体系、水化产物钙矾石(AFt)和水化铝酸钙上的吸附特性,以系统认识不同分子结构的共聚物在单矿上的吸附分布.结果表明:PC在同种单矿上的吸附特性相似,主要吸附在铝酸盐相及其水化产物上;PC在较低掺量下与硅酸盐相达到吸附平衡,且饱和吸附量较小;在C3A体系中,PC的吸附量与其掺量线性相关,在掺量区间内(0~8mg/g)无吸附饱和点.
2012(5):601-60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4 CSTR:
摘要:研究了2种减缩剂被水泥熟料、矿渣和粉煤灰等固体颗粒吸附的性质及其对水溶液和模拟水泥石孔隙溶液表面张力、蒸发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熟料、矿渣和粉煤灰等固体颗粒对2种减缩剂的平均吸附率小于10%,有90%以上减缩剂溶于溶液中;2种减缩剂溶于水或模拟水泥石孔隙溶液中均能有效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和蒸发速率.减缩剂的作用历程和机理为:溶解于水泥石孔隙溶液中的减缩剂能长期稳定地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从而减少因毛细孔失水所产生的收缩应力,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溶液的蒸发速率,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抑制了水泥基材料的收缩.
2012(5):607-611.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5 CSTR:
摘要:用分形维数来表征轻集料混凝土界面的粗糙度,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研究了界面分形维数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关系;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与界面分形维数的关系,以此来确定轻集料颗粒群特征参数对轻集料混凝土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轻集料混凝土界面分形维数越大,界面越粗糙,界面黏结力越大,轻集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越好;对界面分形维数影响程度较大的轻集料颗粒群参数为颗粒群比表面积和颗粒长宽比;当颗粒群比表面积取540~630m2/m3且颗粒长宽比取1.32~1.33时,轻集料混凝土的界面分形维数比较大,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2012(5):612-61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6 CSTR:
摘要:建立水泥砂浆分层度和约束度测试方法,并据此研究了水泥砂浆初始结构和约束条件对其塑性收缩开裂的作用;进而建立了基于材料组成参数(水灰比、灰砂比、纤维掺量、纤维长度)、环境参数(水分蒸发速率)、初始结构参数(分层度)、约束状况参数(约束度)的水泥砂浆塑性收缩开裂七元本构方程.结果表明:该多元本构方程能较好地预测水泥砂浆的开裂趋势,首次实现了水泥基材料中组成、结构与性能间的数学关联.
2012(5):618-62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7 CSTR:
摘要:采用2种外径相同、厚度不同的钢环,对C30,C50,C80这3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了早期钢环约束试验,完整记录了从混凝土浇注开始直至贯穿性裂缝形成过程中钢环内侧不同位置处环向应变的发展,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钢环内表面环向应变的发展与混凝土收缩的发展趋势相同;对钢环内侧环向应变的实时跟踪,可检测混凝土收缩发展规律及可靠的开裂时刻;在所测试的2种厚度钢环中,厚度越小,测试灵敏度越高;相同厚度的钢环,在钢环中部测得的应变最大,底部次之,顶部最小;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钢环内表面环向压应变越大,混凝土开裂风险越大.
2012(5):624-62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8 CSTR:
摘要:通过化学分析手段,对混凝土碳化层物相组成及其变化规律进行分析, 并通过酸度计对混凝土碳化层pH值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中的碳化反应物质变化规律和混凝土碳化的pH值变化规律并不完全一致,混凝土部分碳化的范围由混凝土中碳化反应物质变化的范围所决定,而不是局限在pH值变化的区域内进行.碳化混凝土的横断面由完全碳化区、pH值变化的部分碳化区、向内的pH值稳定的部分碳化区和未碳化区4部分组成.
2012(5):629-63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09 CSTR:
摘要:为了研究纤维格栅类型、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的影响,对10组150mm×150mm×150mm的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立方体试块进行劈拉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劈拉破坏过程,探讨了纤维格栅与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网格尺寸为5mm的玄武岩纤维格栅时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劈拉强度最大,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而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影响较小.
2012(5):633-63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0 CSTR:
摘要:通过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不同龄期的抗压试验,研究了其抗压强度龄期发展机理;综合最终抗压强度和初始强度发展速率,采用半值强度指数建立了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龄期模型的特征方程,揭示了传统双曲线模型的缺陷,指出了理想的抗压强度龄期模型应具备的数学性质.最后建立了新的抗压强度龄期模型,通过试验数据拟合证明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2012(5):638-64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1 CSTR:
摘要:对缓冲回填材料的拌样、湿化、养护与压制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套缓冲回填材料小尺度人工制样工艺(即采用分步搅拌法将石英砂均匀掺入膨润土,搅拌结束后,采用喷雾法湿化材料至目标含水率)及4种压(击)实方法(恒定击实能动力击实法、变击实能动力击实法、恒定压实能静力压实法和变压实能静力压实法).对变压实能静力压实法压制的试样进行检验后发现,试样中部的干密度略高于试样的干密度平均值.利用三变量正交试验设计对缓冲回填材料的岩土性质进行研究后认为,变压实能静力压实法可同时满足室内试验及原位试验研究的目的.
2012(5):644-648.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2 CSTR: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研究石英玻璃在流体静压强作用下的力学性能,直接采用石英玻璃块体进行了常温流体静压强试验,建立了石英玻璃的流体静压强玻璃密度的关系;应用拉曼射线仪分析压后玻璃的微观结构变化,建立了压密度拉曼光谱频率的关系;对石英玻璃进行了Vickers压痕试验,将试验后的试样进行拉曼射线测定,根据上述拉曼光谱频率随压密度变化的规律,研究了Vickers压头下石英玻璃中由流体静压强引起的体积压密分布情况.
2012(5):648-65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3 CSTR:
摘要:设计沥青混合料直接燃烧试验,以试件燃烧时间、表面温度为指标评价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阻燃性能的影响;提出试件燃烧时烟雾面积的计算方法,以烟雾面积大小判别阻燃剂的抑烟效果;设计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试验,评价阻燃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阻燃剂掺量越大,沥青的氧指数越高,沥青混合料试件的燃烧时间越短,表面温度越低,抑烟性能越好.阻燃效果较好的酸性阻燃剂会显著降低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阻燃剂在沥青铺面工程中的适用性必须综合考虑其对沥青混合料阻燃性能和路用性能的影响.
2012(5):654-65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4 CSTR:
摘要:运用最先进的小型加速加载设备MMLS3(1/3 model mobile load simulator)对常见的用于上、中面层的4种改性沥青混合料进行了高温稳定性试验,提出了适合中国的MMLS3室内加速加载的各项试验参数.通过研究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实际抗车辙性能,得出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的优劣顺序为:SBS橡胶复合改性SMA 13,SBS改性AC 20C,SBS改性AC 13C,SBS橡胶复合改性OGFC 13,岩沥青改性AC 20C.由于OGFC 13的大空隙结构,必然要在某种程度上牺牲其强度、抗剪切性能及耐久性,不建议在重交通的高速公路上使用其作为表面层.高温重载或超限地区应加强中面层的优化设计.MMLS3加载试验及常规动稳定度试验在衡量空隙率差距小的沥青混合料时,两者试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对于不同沥青混合料,当其空隙率差距大时,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试验或评价方法.
张云清 , 余红发 , 孙伟 , 王甲春 , 曹文涛 , 周鹏
2012(5):665-670.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6 CSTR:
摘要:为了探究盐冻作用下城市混凝土桥梁的破坏特征及评价盐冻环境混凝土桥梁主体结构的服役现状,通过现场调研、检测、取样和室内试验,研究了混凝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能、氯离子质量分布和表层混凝土及钢筋锈蚀物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盐冻作用下混凝土桥梁使用13a以后,其主体结构发生了严重的除冰盐冻融破坏和钢筋锈蚀破坏,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很低,自由氯离子浓度很高,钢筋锈蚀物中物理吸附了大量的氯离子,且氯离子迁移多堆积于靠近钢筋表面的混凝土层,其总氯离子质量高于钢筋表面及受力钢筋间混凝土近2倍;实际混凝土结构工程在盐冻作用下,混凝土保护层的氯离子浓度分布规律并不符合Fick第二扩散定律;在盐冻环境作用下进行混凝土桥梁结构的耐久性设计时,必须提高其抗盐冻能力、抗氯离子扩散渗透能力,氯离子扩散模型必须考虑表层效应.
2012(5):670-674.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7 CSTR:
摘要:以贝壳、高岭土、石膏为原料制备白水泥,并利用XRD,SEM等检测方法对熟料性能、水泥物理性能和水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78%的贝壳与22%的高岭土,经过1350℃的煅烧,并保温40min、喷水漂白1min,可制成贝壳基生态白水泥,其28d的抗压强度为33.2MPa,白度为79度,其熟料的主要矿物为A矿、B矿,还有少量的C11A7·CaCl2和Ca(OH)2;在熟料中掺入85%(质量分数)的自制活性混合材后,贝壳基生态复合白水泥的白度为87度,软化系数为0.94,28d的抗压强度可达53.3MPa;贝壳基生态复合白水泥的水泥石结构以AFt为骨架,C S H凝胶填充骨架孔隙,Ca(OH)2晶体穿插其间,呈致密网状体系.
2012(5):674-67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8 CSTR:
摘要:采用非接触式激光位移传感器连续测试加速条件下甲基羟丙基纤维素醚(HPMC)改性水泥砂浆的塑性自由收缩,并同时观测其失水率,分别建立了HPMC掺量与塑性自由收缩、失水率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水泥砂浆塑性自由收缩随HPMC掺量的增加呈线性递减,掺0.1%~0.4%(质量分数)的HPMC可以减少水泥砂浆30%~50%的塑性自由收缩;随着HPMC掺量的增加,水泥砂浆的失水率亦呈线性递减,掺0.1%~0.4%的HPMC可以降低水泥砂浆9%~29%的失水率;HPMC掺量与自由收缩、砂浆失水率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HPMC减少水泥砂浆塑性自由收缩的原因源于其优异的保水作用.
2012(5):678-68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19 CSTR:
摘要:设计了单掺粉煤灰和复掺粉煤灰与矿渣微粉的3个系列自密实混凝土试件.通过快速碳化试验、吸水试验,研究单掺粉煤灰和复掺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粉煤灰单掺掺量大于40%(质量分数)后,随着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能力迅速下降;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复掺可显著缓和大掺量粉煤灰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下降.矿物掺合料对自密实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存在正负效应.
2012(5):684-68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0 CSTR:
摘要:选取CO2体积分数为3%和20%进行加速碳化试验,比较分析了2种情况下单掺粉煤灰、矿粉混凝土及二者复掺混凝土碳化深度及碳化速率系数随碳化龄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3% CO2体积分数下进行加速碳化试验,不但能较好地反映普通混凝土的自然碳化规律,而且能对水胶比相同矿物掺合料不同的混凝土碳化性能进行有效区分,但试验时需要适当延长碳化龄期;采用20% CO2体积分数进行加速碳化试验,并不能有效区分水胶比相同矿物掺合料不同的混凝土的碳化性能.
2012(5):690-696.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1 CSTR:
摘要:采用U型管微压测定装置测定不同预湿程度陶粒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吸水返水过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轻骨料混凝土界面结构形貌,采用新型环形约束收缩装置研究了部分约束条件下轻骨料混凝土的拉伸徐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陶粒预湿程度的提高,陶粒在轻骨料混凝土中的吸水能力下降,返水能力提高,陶粒与水泥石界面结合程度加强,轻骨料混凝土的拉伸徐变值减小.
2012(5):697-702.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2 CSTR:
摘要:配制了C100高强混凝土,测试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测试了高温后高强混凝土与轧制钢板间的黏结剪切强度和摩擦系数,并从高温引起混凝土细微观结构损伤演化的角度分析了抗压强度、黏结剪切强度和摩擦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当温度超过400℃后,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大幅下降;高强混凝土与轧制钢板间的黏结剪切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线性降低;高温后高强混凝土间的静、动摩擦系数为0.5~0.6,高强混凝土与轧制钢板间的静、动摩擦系数为0.25~0.35.
2012(5):703-707.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3 CSTR:
摘要:在补水条件下,对4种聚苯乙烯(EPS)颗粒掺量的复合填料试样施加3种冷端温度(-5,-10,-15℃)冻结,开展水分迁移及冻胀特性测试与分析.研究了冻结作用下复合填料温度分布特征、水分迁移规律和冻胀变形特性,基于温度场和水分场的相关性分析了复合填料抗冻胀破坏机理.结果表明,一定程度地增加EPS颗粒含量,会使复合填料冻结温度与热阻提高,温度传导、冻结锋面移动速率以及冻结深度递减,已冻区含水率增量变小,冻结锋面和未冻区含水率增量变大,冻胀量减少,有助于缓解冻胀破坏.EPS颗粒掺量为0.5%~1.0%(质量分数)时,复合填料抗冻胀性能较好.抗冻胀机制与EPS颗粒的隔热、阻水和吸纳作用有关.
2012(5):707-711.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4 CSTR:
摘要:通过对直接挤压得到的孔溶液进行化学分析,研究了水灰比、龄期、氯盐掺量、碳化暴露等因素对水泥基材料孔溶液的氯离子存在状态以及碱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孔溶液中的自由氯离子浓度与水灰比及氯盐掺量有关;随着龄期延长,水化产物对氯离子的结合率上升.在自由氯离子浓度较高的情况下,孔溶液中的氯离子结合率降低;完全碳化条件下孔溶液中的自由氯离子浓度表现出明显增大的趋势,提高幅度为1~11倍;碳化后孔溶液中的氯离子结合率比未碳化试块的孔溶液降低了27%~54%;碳化使得孔溶液的碱度由13.19~13.47降至7.67~8.10.碳化反应降低了水泥浆体的pH值,释放了自由氯离子,极大地改变了混凝土内部的化学环境.
2012(5):712-716.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5 CSTR:
摘要:分析了粗骨料的尺寸对混凝土过渡区界面黏结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压剪试验获得了粗骨料和硬化水泥浆之间的劈裂抗拉强度及抗剪强度.结果表明:粗骨料的尺寸对界面过渡区的黏结性能有较大的影响,界面黏结强度随粗骨料尺寸的增大而减小;水灰比越低,界面黏结性能越好;粗骨料的类型对界面过渡区黏结性能也有较大性能的影响.
2012(5):717-723.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6 CSTR:
摘要:研究养护龄期对磷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抗压强度、表面透气和吸水性能影响,利用多种测定仪对混凝土水化产物物相组成、微观结构形貌、电性能和孔结构特性等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分析了不同种类水泥早期水化特性,并解析了磷酸盐水泥具有早强和高强特性的缘由.结果表明:养护龄期对混凝土表观性能和微观结构影响较大,混凝土表观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随着养护龄期延长,混凝土抗压强度不断增加,表面透气和吸水系数不断降低,其微观结构更加致密,孔的分形维数降低,这是由于生成的水化产物不断增多,减少了混凝土总孔隙含量造成的.磷铝酸盐水泥混凝土性能优于相同龄期的硅酸盐水泥混凝土,这是由于2种水泥属于不同体系,其水化生成物和反应机理不同.
2012(5):724-729.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7 CSTR:
摘要:采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由4种常用底漆、环氧云铁中间漆和聚氨酯面漆复合而成的12种涂层体系的电化学腐蚀行为,考察了4种底漆的EIS在NaCl溶液浸泡过程中的演化,并以此比较底漆的防护性能,考察了2层复合涂层体系的阻抗大小以及3层复合涂层体系在浸泡不同周期后的EIS.结果表明:3层复合涂层体系的防护性能最好,2层复合涂层体系次之,单涂层体系最差,其中以环氧防锈漆3层复合涂层体系的防护性能最优;面漆和中间漆在涂层体系中起到了隔绝外界介质和保护底漆的作用;EIS可用于研究涂装体系的防腐性能.
2012(5):730-734. DOI: 10.3969/j.issn.1007 9629.2012.05.028 CSTR:
摘要:将竹材视为由维管束与基体组成的两相复合材料.通过电子显微图像分析及宏观抗拉力学试验,研究竹材维管束分布及竹材抗拉力学性能与维管束体积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个维管束面积由竹青至竹黄逐渐变大,且距竹黄越近变化趋势愈平缓;维管束体积比随着竹高的增加而增大,沿竹黄向竹青方向也不断增加;竹材抗拉力学性能与维管束体积比之间呈线性递增关系,这为竹质工程材料力学性能的可控性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