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
摘要:基于混凝土结构的抗弯设计理论,忽略非受力纤维的影响,采用由纤维编织网增强混凝土(TRC) 薄板单轴拉伸试验确定的纤维束的拉伸应力应变关系,对环氧树脂浸渍过的纤维编织网增强细粒混凝土的抗弯计算理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粒混凝土抗压应力应变上升段采用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建议的模型即可获得理想的计算结果;不同的布设层数对构件开裂前的刚度影响不明显,开裂后刚度随着布设层数的增多而变大;适当改变细粒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极限荷载压应变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无论布设几层网,开裂前,计算值和试验值几乎一致.开裂后,对于二层网和三层网增强的小梁,其计算值和试验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该计算模型可用于环氧树脂浸渍过的纤维编织网增强细粒混凝土构件的设计计算.
2011(1).
摘要:通过对不同标号的水泥在不同水灰比下的交流阻抗随龄期变化的系统研究,探讨了交流阻抗谱、电参数与水泥水化进程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泥水化过程可用不同频率下的阻抗特性表征,该过程的阻抗特性可表示为电阻和电容串并联等效电路,该等效电路的电参数可表征水泥水化特性;在水泥水化过程中,表征孔隙率的串联电阻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表征水化程度的并联电阻则逐渐缩小,与该电阻并联的电容因在水化过程中形成的C-S-H凝胶增多而逐渐增大;通过比较等效电路参数及其变化,可评估水泥的水化程度和水化速率.
2011(1).
摘要:为考察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层的防火隔热性能在某一特定环境下随使用时间的变化规律,对36个试件进行了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和隔热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高湿度环境下,涂层阻燃体系中的亲水性物质(如APP) 会迁移到涂层表面而被溶解,使阻燃体系的组分和配比发生变化,导致高温下阻燃体系的膨胀受阻,从而影响到膨胀倍率和膨胀层内部结构,最终导致膨胀层等效导热系数变大;1,2mm涂层试件的等效导热系数随老化时间总体上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与0次循环试件相比,2,4次循环试件涂层的λ-仅增大了1.0%左右,21次循环试件涂层的λ-增大了30.0%,与21次循环试件相比,42次循环试件涂层的λ-仅增大了3.0%左右,表明经过21次循环以后,涂层已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2011(1).
摘要:采用Cooper试验机测试了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在不同温度和应力水平下的劲度模量及15℃下的间接拉伸疲劳性能.结果表明: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劲度模量随着温度的升高或应力水平的增加而逐步降低,劲度模量与温度、应力水平均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在低应力水平(100,200 kPa)下,掺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优于无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而在高应力水平(300,400 kPa)下,掺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疲劳性能劣于无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竖向位移(变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表现出一定的黏弹塑性,其疲劳破坏属于塑性破坏.
2011(1).
摘要:采用不同温度下的动态剪切频率扫描试验,分析填缝料(橡胶沥青、聚氨酯、硅酮)复数剪切模量对温度和剪切频率的敏感性,探讨热老化和紫外光老化时间对填缝料复数剪切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填缝料复数剪切模量随着温度降低、剪切频率增大和老化时间延长均呈增大趋势;橡胶沥青复数剪切模量对温度、剪切频率变化最敏感,老化程度最严重;其次为聚氨酯;硅酮复数剪切模量对温度和剪切频率变化的敏感性最低,且抗紫外光老化能力最强.硅酮适用于紫外光照射强烈、气候寒冷地区高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聚氨酯适用于气候温和地区一般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橡胶沥青仅适用于气候较温暖且紫外光照射强度较低地区低等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
2011(1).
摘要: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北通道工程的17标K11+203~K11+413试验段为例,在资源、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排放方面,从生命周期分析的角度对用垃圾焚烧(MSWI)炉渣替代部分碎石集料铺路和用纯碎石铺路这两种工艺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利用垃圾焚烧炉渣替代碎石铺路可以节约53.9%的石料资源,同时降低约47%的能耗;与能源和资源节约相对应,上述工艺的各种大气污染物以及有机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COD)、总氮、苯酚类物质等的生命周期排放都较纯碎石集料工艺低42%~50%.但在没有控制措施的条件下以焚烧炉渣替代碎石集料铺路会导致Cd,Cr,Cu,Ni,Pb,Zn等重金属浸出量有一定增加,砷的浸出量降低.
2011(1).
摘要:采用比等效导热相等法则,把颗粒改性复合材料导热系数求解问题转化为含有单个颗粒立方单元体的导热系数求解.通过在单元体中定义复合体,计算出复合体的导热系数.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串、并联模型,推导出颗粒改性复合材料导热系数计算公式.采用本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表明本方法计算结果比Luikov算法及经典的Maxwell-Eucken模型更为精确,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从而为颗粒改性型复合材料导热系数计算提供了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2011(1).
摘要:利用压汞仪测定了不同水灰比及龄期水泥砂浆的孔结构,通过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得到了水泥砂浆的孔表面积分形维数,并探讨了孔表面积分形维数与微观孔隙率、孔表面积、平均孔径、中值孔径等其他孔结构参数及砂浆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能够很好地表征水泥砂浆孔隙的复杂程度;孔表面积分形维数与微观孔隙率的相关性较差,而与孔表面积、平均孔径、中值孔径以及强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随着孔表面积分形维数的增大,平均孔径和中值孔径减小,孔表面积增加,水泥砂浆的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增加.基于热力学关系的分形模型计算得到的孔表面积分形维数可作为水泥砂浆孔结构特征的综合评价指标,并且分形维数与其宏观力学性能相关性良好.
2011(1).
摘要:通过试验,系统研究了混凝土多孔砖的抗剪性能,提出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材料抗剪强度的计算方法,给出了灰缝的剪应力-剪应变本构关系计算模型,为制定<混凝土砖建筑技术规范>(CECS257:2009)提供了支持.结果表明: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剪强度大于同等级下普通砖砌体;抗剪强度随块型的不同而有少许差别;有初始压应力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剪强度较无初始压应力的小;有加载历史砖砌体的抗剪强度较无加载历史的大;压-剪复合作用下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抗剪强度在一定范围内符合Mohr-Coulomb准则;灰缝剪应力-剪应变曲线的初始斜率较大,当接近破坏应力时,应变迅速增大,曲线接近水平.
2011(1).
摘要:对连续碳纤维织布-氯氧镁水泥浆加固贴层进行了直剪测试,探讨了延长养护龄期、增加用水量、掺加硅灰和掺加有机胶材等方法对氟氧镁水泥浆黏结性能的改性效果,并分析了改性机理.结果表明:延长养护龄期、掺加硅灰和掺加有机胶材能够有效提高氯氧镁水泥浆的黏结性能,但增加用水量却降低该性能.硅灰是一种极为细微的粉末,当其掺量为10%(质量分数)时,其可在氯氧镁水泥浆中分散,并在向碳纤维间隙填充时把水泥浆带入,从而增加了水泥浆对碳纤维的包裹,增强了水泥浆的黏结性能.有机胶材在氯氧镁水泥浆中能很好分散,这使其能充分发挥作用,提高水泥浆的黏结性能.氯氧镁水泥浆作为胶材较有机胶材性能差,这主要是因其对连续碳纤维织布浸润性较弱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