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
摘要:采用自行开发的锚具和张拉加固施工工艺,对12根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预张拉碳纤维布加固和单调静力加载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了加固梁的破坏模式和破坏机理,分析了持荷力水平、碳纤维布预张拉应变和加固量对构件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预张拉工艺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梁端锚具具有很好的锚固作用,能有效避免碳纤维布端部剥离;提高碳纤维布的工作应变,可使抗拉强度得到充分利用;增加碳纤维布预拉应变和碳纤维布用量可提高梁的承载力,改善梁的使用性能;对于极限状态下碳纤维布被拉断这一破坏模式,加固时梁上的持荷水平对预张拉碳纤维布加固梁的极限承载力影响不大.另外,给出了加固梁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和加固设计建议.
2009(2).
摘要:研究了矿渣消石灰粉用量对乳化沥青混凝土稳定度、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的影响,使用红外光谱、X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了矿渣消石灰粉改善乳化沥青混凝土强度的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添加矿渣消石灰粉能显著提高乳化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在消石灰的碱性激发作用下,矿渣粉与乳化沥青中的水相发生了水化反应,生成了水化硅酸钙凝胶,它和乳液破乳后的沥青通过物理过程形成了复合胶结料,改善了沥青胶浆微观结构,增大了胶浆黏度,增强了胶浆与集料界面的黏结,从而提高了乳化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009(2).
摘要:为了评价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渗水能力,分析空隙率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自行研制开发的横向渗透系数测试仪确定了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满足Darcy定律横向渗透的合理水力梯度,并建立了空隙率、有效空隙率、竖向渗透系数、横向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常用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的合理水力梯度不大于0.03,随着空隙率的减小合理水力梯度增加;排水性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与有效空隙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而渗透系数与有效空隙率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竖向渗透系数与有效空隙率之间存在对数关系,横向渗透系数与有效空隙率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排水性沥青混合料横向渗透系数大于竖向渗透系数,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
2009(2).
摘要:采用2种Strata-T改性沥青,通过单轴贯入试验及复合车辙试验分析了应力吸收层(SAMI)沥青混合料的抗剪性能;通过0~25℃小梁弯曲试验及15,25℃疲劳试验,分析了SAMI沥青混合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弯拉及疲劳性能;同时将SAMI沥青混合料与SBS改性沥青混合料(AC5)的主要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置SAMI的路面结构其抗车辙能力并不会显著降低,SAMI沥青混合料在O~25℃均具有很好的变形能力,并得到了SAMI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方程.
2009(2).
摘要:采用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了用于吸附金属离子Ni2+的羟基磷灰石(HA),通过XRD,TEM,FTIR和BET对其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其比表面积.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HA的结晶度低、比表面积大、表面缺陷较多;共沉淀法制备的HA对Ni2+的吸附量远大于水热法制备的HA,其饱和吸附量为60.57 mg/g,且吸附之后HA与Ni2+并没有发生各种溶解沉淀和进入晶格的化学反应,脱附容易发生,因而HA有望成为建材行业回收镍金属的高效吸附剂.
2009(2).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木质建筑材料的评价方案和评价指标,构建了层次分析模型,并对6类、37种木质建筑材料进行了优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影响材料价值的5种二级指标其优先权重顺序为性能(0.35)、环境(0.33)、经济(O.18)、加工(0.09)、原料(O.05);13种三级评价指标中以环境污染(O.25)、应用性能(O.19)、经济效益(0.15)这3个指标最为重要.(2)木质建筑材料的分类优选排序为:实木类材料、普通人造板、新型木质材料、饰面类木质材料、木质工程材料、非木材植物人造板.(3)所构建的判断矩阵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2009(2).
摘要:采用4种乳胶粉掺量、4种地聚合物基体配制乳胶粉改性地聚合物砂浆.研究了乳胶粉掺量和基体组成对乳胶粉改性地聚合物砂浆抗弯强度和抗弯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质量分数,下同),6%和10%乳胶粉掺量使粉煤灰一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强度分别提高了1.8,1.9和2.9倍;抗弯韧性分别增加了1.6,2.5和3.2倍.当乳胶粉掺量为6%时,基体组成对地聚合物砂浆抗弯强度的影响达到最小,此时粉煤灰-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强度最低,约为4.55 MPa,煤矸石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强度达到了8.31 MPa;粉煤灰地聚合物砂浆与粉煤灰一偏高岭土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韧性几乎相同,煤矸石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韧性最大,约是前两者的1.4倍,粉煤灰一矿粉地聚合物砂浆的抗弯韧性最低.
张鹏 , 戴建国 , 赵铁军 , Folker H. Wittmann , S. Hartmann
2009(2).
摘要:对带裂缝混凝土表面进行了4种不同硅烷防水处理,通过770次海水干湿循环暴露试验,研究了表面防水处理对带裂缝混凝土水分和Cl-渗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无裂缝混凝土而言,硅烷防水处理有效抑制了水分和Cl-的渗透;混凝土开裂后及时进行特定的硅烷防水处理,那么即使裂缝宽度达0.2 mm,仍可建立有效的Cl-隔离层;防水处理后混凝土再开裂时,则防水效果对裂缝宽度的敏感性较大.因此,对带裂缝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硅烷防水处理前,必须对其裂缝状态进行正确评估,以保证硅烷防水处理的有效性.
2009(2).
摘要:通过135个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100 mm×100 mm×l00 mm立方体黏结试块的劈拉试验,研究了老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界面黏结剂和新混凝土中钢纤维体积分数对钢纤维混凝土/老混凝土黏结强度的影响,探讨了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的黏结机理.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老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界面黏结剂和新混凝土中钢纤维体积分数对钢纤维混凝土/老混凝土黏结强度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老混凝土表面粗糙度、界面黏结剂和新混凝土中钢纤维体积分数对钢纤维混凝土/老混凝土黏结强度都有显著影响,其中以表面粗糙度对劈拉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提出了钢纤维混凝土与老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的计算公式.
2009(2).
摘要:研究了纤维含量对碳纤维水泥砂浆(CFRM)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FRM受热变形时,碳纤维热缩冷胀的特性约束了水泥砂浆基体的热胀冷缩;CFRM的热膨胀系数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碳纤维含量小于1.4%(质量分数,下同)时,其降幅较大,当碳纤维含量大于1.4%之后则降幅减小;通过对CFRM热膨胀系数的回归分析,得到了热膨胀系数与碳纤维含量的函数关系,为碳纤维水泥基材料热应力场的分析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理论分析表明,热膨胀系数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有很好的一致性.
2009(2).
摘要:基于粉煤灰抑制碱一硅反应(ASR)的效果,采用22种粉煤灰对具有碱活性的砂岩骨料进行ASR抑制试验,提出了用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因子Cfa来评价粉煤灰品质、优选粉煤灰.首先用其中的12种粉煤灰进行砂浆棒快速法试验,分析了粉煤灰主要化学成分对ASR的影响,确定CFA的表达式为[m(CaO)+0.735 6m(R2O)+1.460 7m(MgO)-1.829 9m(SO2)]/[O.792 8m(SiO2)-2.170 5m(Fe2O3)+0.567 3m(A12O3)];用其余10种粉煤灰进行砂浆棒快速法试验和60℃混凝土棱柱体法试验,验证了CFA的合理性,比较了CFA和另外3种粉煤灰品质评价指标与粉煤灰对ASR抑制效果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粉煤灰的单一化学成分不足以全面反映粉煤灰对ASR的抑制效果;CFA与粉煤灰对ASR的抑制效果有较好的相关性;当CFA≤0.400时,约30%的粉煤灰掺量可以有效抑制ASR;当CFA>O.400时,粉煤灰掺量应更大.
2009(2).
摘要:针对当前尚无公认的水泥混凝土用钢渣砂安定性检测和评价方法的现状,采用一种新的测试方法--5 h蒸汽粉化率法来评价钢渣砂的安定性,并以不同后期处理方式和不同钢厂的钢渣砂为对象,研究了5h蒸汽粉化率与f-CaO含量和钢渣砂砂浆(SSM)断裂龄期的相关性,分析了蒸汽粉化率与80℃水热养护制度SSM的膨胀破坏行为关系.结果表明:蒸汽粉化率中的最大粉化率(PM)消除了膨胀组分在钢渣砂内分布不均的影响,且与钢渣砂f-CaO含量及砂浆稳定龄期近似呈指数规律发展,其相关系数大于0.90.据此提出最大蒸汽粉化率可用于钢渣砂安定性的初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