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6).
摘要:分析比较了[火用]分析法与热平衡法,指出[火用]分析法比热平衡法更能深入、科学地阐述能的本质,更真实地反映系统能量的量和质的转化及损失情况,为系统节能指明方向.通过对乌兰2500t/d预分解窑系统进行的热平衡及[火用]平衡计算,分析了造成系统[火用]损失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确定了系统耗能的薄弱环节,找出了节能途径,并指出余热发电是现阶段减少[火用]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2008(6).
摘要:武利民教授,男,汉族,1963年生于湖北孝感.1991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博士,1991年3月~1994年任广州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讲师、副教授,1994年10月~1998年5月为Pennsylvania StateUniversity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后,1999年2月~1999年7月任美国NSF Coating Research Center访
2008(6).
摘要:用三点弯曲法研究了不同种类和掺量的矿物掺和料对砂浆断裂脆性的影响.通过对断裂韧度(K1C)、断裂能(GF)和裂缝尖端部开口位移(CTOD)等断裂参数的测定,发现矿物掺和料具有提高砂浆断裂韧性和断裂能的作用,并能大幅增加砂浆的CTOD值;40%(质量分数)的掺和料取代量对于砂浆断裂韧性和断裂能具有最显著的提高作用.
2008(6).
摘要: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分析和研究了硫铝酸盐水泥混凝土的早强和微膨胀特性,进行了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承载力测试,并与C50,C60强度等级的普通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控制硫铝酸盐水泥中Al2O3与SO3质量比为1.2时,可制备出符合泵送施工工艺要求的早强、微膨胀钢管高强混凝土,用其制作的钢管混凝土短柱试件也比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钢管混凝土短柱的承载能力高.
2008(6).
摘要:选用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机制砂石骨料——钙质骨料与硅铝质骨料,经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前者主要化学成分为碳酸钙,呈岛状结构,后者为硅铝质岩,呈层状结构;通过与不同品种减水剂配制混凝土后进行浆体流动性、ζ电位及混凝土性能等试验发现,钙质骨料吸水性小,与不同减水剂的适应性良好,采用聚羧酸系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工作性极好,强度较高,而硅铝质骨料吸水性大,ζ电位高,与不同减水剂的适应性差,掺高性能聚羧酸系减水剂的优势也不明显.
2008(6).
摘要:引入基于相似原理的Shepard插值模型,提出了一种超声回弹综合法(综合法)测区混凝土强度计算的新方法.该方法直接由样本数据驱动,从历史样本集中找出与预测对象最相似的一个或几个的组合作为预测结果.实例计算表明,以相对误差为评价指标,新方法的回归精度和预测精度明显高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计算规程》(CECS02:2005)推荐的3参数幂函数测强曲线公式,且预测稳健性更好,从而为改善综合法检测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2008(6).
摘要:第6届亚洲聚合物混凝土国际会议(6th ASIAN SYMPOSI UM ON POLYMERS IN CON-CRETE)将于2009年10月29~30日在上海举行,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先进土木工程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主办。会议宗旨是给亚洲各国聚合物-混凝土复合材料领域的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
2008(6).
摘要: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和相位角对温度和加载频率的依赖性,利用时间-温度置换原理建立了动态模量的通用曲线,并用动态模量实测结果对Witczak预估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为将动态模量作为沥青路面设计参数和混合料性能评价指标提供了有益参考.
2008(6).
摘要:用灰色关联理论方法研究了沥青路面富油层的疲劳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影响富油层疲劳性能因素的顺序为:最大公称粒径>空隙率>油石比>0.075 mm筛孔通过率>软化点>4.75 mm筛孔通过率>针入度(25℃)>VMA(矿料间隙率).为提高富油层的抗疲劳性能,建议沥青混合料的最大公称粒径不宜过大,同时应增加沥青混合料油石比,减小沥青混合料空隙率;另外,0.075 mm应作为沥青混合料的关键筛孔孔径.
2008(6).
摘要:通过点对点测弯沉的方法,计算出了沥青路面各结构层的模量.以结构层模量为基础,对水泥-乳化沥青冷再生上基层路面结构进行了有限元分析,提出了冷再生混合料材料组成的设计要求,并进行了冷再生混合料材料组成设计和试验路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设计的冷再生混合料对沥青路面进行维修,可以提高路面的使用寿命和性能.
2008(6).
摘要:基于重载交通和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采用材料试验机(MTS)环向引伸仪法实测了水泥稳定碎石的回弹模量和泊松比,并用BISAR程序计算了回弹模量和泊松比的变化对给定路面结构剪应力和拉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泥稳定碎石的回弹模量和泊松比均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和泊松比的变化对路面结构剪应力和拉应力的影响不明显;超载对路面结构剪应力和拉应力的不利影响显著.
2008(6).
摘要:采用聚有机硅氧烷乳液与自交联纯丙乳液的混合乳液为基料,制备了水性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并研究了聚合物基料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聚有机硅氧烷乳液后,水性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炭化层状态、防火性能、膨胀倍率都有很大改善.当基料中聚有机硅氧烷乳液用量为32.9%(质量分数,下同),基料用量为16.7%时,水性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火涂料的综合性能最好.
2008(6).
摘要:以冬季日照率较高、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北京地区为研究对象,依据建筑热物理学、传热学以及相变贮能理论,结合计算机模拟分析以及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复合相变墙体材料在被动式太阳房中应用的可行性,为相变蓄热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2008(6).
摘要:分别在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塑性流动阶段进行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循环拉伸试验,考察残余应变、应力松弛、加载和卸载中ETFE薄膜弹性的变化.在材料徐变试验中,采用了25,40和60℃的试验温度以及3,6和9 MPa的拉伸应力,试验时间为24 h.结果表明,常温且拉伸应力在6 MPa以下时材料的徐变量较小且徐变发生缓慢,40℃以上或拉伸应力达9 MPa时材料将产生明显徐变,且徐变呈持续发展趋势.
2008(6).
摘要:研究了稻壳/HDPE(木塑)复合材料在25~75℃下的弯曲性能和短期弯曲蠕变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和短期弯曲蠕变性能与温度显著相关;利用时温等效原理得到了25℃时稻壳/HDPE复合材料的弯曲蠕变柔量主曲线;采用十元件力学模型可以很好拟合该复合材料的弯曲蠕变柔量主曲线.
2008(6).
摘要:研究了水泥石及不同集料掺量水泥砂浆在室温(20℃)至550℃时抗压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水泥石及同灰砂比的水泥砂浆,其抗压强度变化均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20~150℃),水泥石及灰砂比>1/3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有所增加,而灰砂比<1/3的水泥砂浆抗压强度则有所降低;第2阶段(150~180℃),抗压强度变化平缓;第3阶段(180~550℃),抗压强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同温度下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随集料掺量的增加而降低.运用DSC/TG,XRD和热膨胀性能测试对以上规律进行了机理分析.
2008(6).
摘要:阐述了国内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LS)的生产应用现状,认为它虽属环保型产品,但在技术方面存在局限性.通过化学方法对LS改性,得到了一种接有羧基基团的改性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MLS).对其性能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与LS相比,MLS的减水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当MLS掺量为0.25%~0.40%(占水泥质量的百分数)时,混凝土减水率可达14.5%~19.6%,接近萘系高效减水剂(NSF)的减水效果;掺加MLS的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比与掺加NSF者相当;用MLS替代部分NSF可有效改善混凝土坍落度保持性.另外还探讨了正确评价MLS塑化效果的方法,认为采用混凝土减水率指标更能真实反映其应用效果.
2008(6).
摘要:针对煤矸石占用大量耕地并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参照国标,对辽宁省阜新市高德矿排放的自燃煤矸石进行了化学组成、耐久性及有害物质含量、物理力学性能的检测,发现其各项指标均满足国家对轻集料标准的要求.为此,将自燃煤矸石破碎作轻粗集料、钢纤维作增强材料,设计了5组钢纤维掺量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拌和物工作性及均质性,硬化后抗压强度、劈拉强度和抗折强度的试验,并且以试验结果为样本,建立了钢纤维掺量与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当钢纤维掺量小于2%(体积分数)时,随钢纤维掺量增加,自燃煤矸石轻集料混凝土的抗压?劈拉和抗折强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以抗折强度的增长最为显著.另外,对上述现象进行了机理分析.
2008(6).
摘要:针对传统的再生集料制备技术造成的再生集料吸水率高、坚固性差,以及对废弃混凝土中水泥石等组分再生利用率低的特点,对废弃混凝土的组分分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废弃混凝土块采用加热处理、粉磨擦摩和筛分的方法可实现粗、细集料和水泥石相之间较完全的分离.加热温度和粉磨破碎时间对分离效率有较大影响,在100~300℃区间,随温度增加,分离效率提高,粗集料品质改善明显,但300℃之后变化趋势不再显著;粉磨破碎时间对分离的细集料粒径有较大影响,粉磨时间为5 min时影响较小,而粉磨时间达30 min时,大部分石英砂被磨成了细粉.
2008(6).
摘要:模拟研究了海洋环境(盐水浸渍、盐溶液干湿循环、冻融循环单独或耦合作用)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片材的耐久性.结果表明:在海洋环境中快速老化后,CFRP片材的应力-应变关系仍呈典型的线性关系;CFRP片材抗拉强度下降幅度最大,延伸率次之,弹性模量最小;多因素耦合作用对CFRP片材抗拉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远远大于单一因素作用.
2008(6).
摘要:采用静态和动态蠕变试验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在级配、油石比、温度和加载等条件变化时蠕变劲度模量的静、动态响应.所用级配为AC13和AC25,并用正交试验确定出最佳级配和油石比.结果表明,级配的微小变化就能显著影响沥青混合料静、动态蠕变劲度模量;在最佳油石比上增减0.15%时其影响不明显,但变化幅度较大时则影响增大;试验温度升高将迅速降低静、动态蠕变劲度模量;随加载水平增加,静态蠕变劲度模量降低但动态蠕变劲度模量增加.此外,在相同加载水平下,静、动态蠕变劲度模量相关关系较好.
2008(6).
摘要:选用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矿物纤维,每种纤维变化3种掺量,在初选的最佳沥青用量下,分别进行了析漏损失、飞散损失、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试验,研究了纤维种类、掺量对SMA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纤维复合沥青的最佳组成下,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矿物纤维对SMA路用性能的改善效果均随纤维掺量增加而提高.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建立了不同种类纤维SMA浸水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与飞散损失以及高温稳定性与析漏损失之间的关系式.
2008(6).
摘要:选用车辙试验和恒定高度重复剪切试验(RSCH)来进行掺加不同纤维的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高温性能研究.两者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由于动稳定度及车辙深度两个指标经常出现背离,因此车辙试验不适合用来评价掺加纤维的SMA高温性能;RSCH所得到的K1,K2,N和γ各个指标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能很好地对掺加纤维的SMA高温性能评价.RSCH结果表明,在0.3%(质量分数)掺量条件下,掺加聚丙烯腈纤维的SMA高温性最好,掺加矿物纤维的SMA次之,掺加木质纤维的SMA最差.
2008(6).
摘要:分析比较了分析法与热平衡法,指出分析法比热平衡法更能深入、科学地阐述能的本质,更真实地反映系统能量的量和质的转化及损失情况,为系统节能指明方向.通过对乌兰2500 t/d预分解窑系统进行的热平衡及平衡计算,分析了造成系统损失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确定了系统耗能的薄弱环节,找出了节能途径,并指出余热发电是现阶段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方法.
2008(6).
摘要:题目作者[期](页)论文方钢管膨胀混凝土性能实验研………………………究陈兵刘晓李四平等[1](1)纤维增强自密实混凝土早龄期非自由收缩研…………………究刘思国丁一宁[1](8)高应变率下建筑钢筋的本构模………………………型林峰顾祥林匡昕昕等[1](14)碳化混凝土再碱化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