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5).
摘要:陈大俊(1957-),男,汉族,1988年中国纺织大学化纤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8(5).
摘要:研究了聚合物水泥砂浆浸泡于盐酸、硫酸、醋酸溶液后的强度、质量损失率.实验表明:掺加聚合物乳液可改善水泥砂浆试件的耐酸腐蚀性能,且随着聚合物乳液掺量的增加,其改性效果明显;相比之下,掺加聚合物乳液对改善水泥砂浆试件的耐盐酸腐蚀性能较为明显,对耐硫酸、醋酸腐蚀的改性效果较差;聚合物乳液在水泥-水体系中,包覆于水泥水化产物表面,形成高分子聚合物膜,与水泥水化产物互相穿插,可提高水泥砂浆的强度,减少颗粒的剥蚀性,从而改善水泥砂浆的耐酸性.
2008(5).
摘要:提供了一种测量水泥浆体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新方法--计时电位法.这种方法是基于浆体内部孔溶液的电化学反应产生浓度梯度并导致扩散的原理,方法简便有效,结果正确可靠.
2008(5).
摘要:将柠檬酸作为侧基引入到聚羧酸大分子链中,合成了一种新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制备条件为: n(丙烯酸聚乙二醇酯)∶n(马来酸聚乙二醇柠檬酸酯)∶n(丙烯酸甲酯)∶n(丙烯酸)∶n(丙烯磺酸钠)=1.000∶0.100∶0.300∶0.200∶0.050,引发剂(NH4)2SO4为乙烯基单体质量的0.8%,反应温度为90 ℃,反应时间为2 h.应用结果表明:该减水剂减水率达32%,缓凝时间达5 h;掺该减水剂混凝土强度高、坍落度损失小、无泌浆离析现象.另外,用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该减水剂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
2008(5).
摘要:研究了不同掺量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对自密实活性粉末混凝土(RPC)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纤维的掺入提高了自密实RPC的抗压和抗折强度,尤其对抗折强度的提高非常明显,7 d抗折强度最大可提高95%,28 d抗折强度最大可提高73%;聚丙烯纤维可以提高自密实RPC 7 d抗折强度,最大可提高13%,但对抗压强度以及28 d抗折强度却起削弱作用;混杂纤维主要能提高自密实RPC的7 d抗折强度,最大可提高82%;纤维的掺加大都能降低自密实RPC的压折比,并提高其峰值荷载变形和断裂变形.
2008(5).
摘要:阐述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螺旋效应表现,分析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几何形态特征参数,提出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粘结锚固力的机理模型,并进行了基本公式推导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减小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节距对于其荷载-滑移曲线的第一峰值影响不大,但可明显提高其荷载-滑移曲线第二峰值, 这与冷轧扭钢筋和螺旋扭状钢纤维拉拔实验结果相吻合.另外,从理论上证明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螺旋效应具有必然性.
2008(5).
摘要:将徐变系数、收缩应变、抗压强度、预应力和环境相对湿度等混凝土材料时随特性作为随机因素,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随机模拟法进行了超长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概率分析.以一超长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考察了10 645 d内季节性温差作用下该结构变异与混凝土材料时随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该结构变异范围增大;预应力和混凝土抗压强度是一层端柱柱顶侧移和二层楼板第一主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收缩模型不确定性对二层楼板第一主应力的影响也较强.
2008(5).
摘要:在4种应力水平、3种温度水平和2种空隙率水平下进行了沥青混合料的重复加载动态蠕变试验,得出了其永久变形与荷载作用次数关系曲线及竖向和横向流动数、竖向塑性应变、竖向塑性弹性应变比等永久变形参数.研究表明,重载车辆对沥青路面产生的高接触应力加剧了其横向流动失稳变形的发展,加速了车辙的产生;车辆轴载增大对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影响要大于温度变化的影响.
2008(5).
摘要:基于车辙试验和浸水马歇尔试验,研究了聚酯纤维和SBS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酯纤维适宜掺量为0.20%~0.25%(质量分数);采用聚酯纤维和SBS改性剂对沥青混合料进行综合改性,可使其路用性能更趋完善.
2008(5).
摘要:通过室内发泡试验,对沥青发泡效果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范围进行了评价;制备了不同发泡效果的泡沫沥青混合料,探讨了发泡效果与泡沫沥青混合料性能的相关性;通过模拟沥青混合料拌和试验过程,分析了拌和过程与集料对沥青混合料发泡效果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沥青发泡效果评价指标的建议值,以指导泡沫沥青冷再生技术的工程应用.
2008(5).
摘要:根据Al(OH)3的热解行为,采用气泡生长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温度对Al(OH)3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泡半径增大,低升温速率致使Al(OH)3脱去更多结晶水,阻燃效果更好;气泡界面推进速度出现了迅速减小、维持相对稳定、与Al(OH)3失重率相一致这3个阶段,升温速率对这种变化趋势没有明显影响;气泡外围沥青的径向速率呈明显增大趋势,相同温度下,沥青径向速率随升温速率的增加而成倍增加,易导致沥青外溢,建议加工阻燃沥青时其升温速率应遵循"两头快,中间慢"的原则.可见,金属氢氧化物的热解行为影响着阻燃沥青的性能和加工工艺.
2008(5).
摘要:建立了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电阻特性模型,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 NiTi形状记忆合金不同相的电阻相对变化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对NiTi形状记忆合金丝的电阻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当利用NiTi形状记忆合金制作传感元件时,应根据使用条件来确定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相变温度.
2008(5).
摘要:对厚度为250 μm的长条形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薄膜试样进行了6种定速(应变速率分别为10%/min,25%/min,50%/min,100%/min,200%/min,500%/ min)单向拉伸试验,得到了相应的抗拉强度、断裂延伸率、屈服应力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ETFE薄膜的抗拉强度随拉伸速度的增加略有增加,而断裂延伸率随拉伸速度的增加略有减小;ETFE薄膜的屈服强度随拉伸速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第二屈服强度增加不大;ETFE薄膜的屈服应变随拉伸速度的增加略有增加,第二屈服应变则略有减少;ETFE薄膜的切线弹性模量以及第二弹性模量随拉伸速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割线弹性模量和第三弹性模量则没有明显的变化.通过分析,给出了以应变速率对数为变量的线性拟合公式,可用于计算在不同应变速率下ETFE薄膜的相关力学参数.
2008(5).
摘要:通过对再生混凝土集料的特性及其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技术的研究,认为再生混凝土集料特别是再生混凝土细集料对水泥稳定碎石强度的影响非常大.同时,研究了再生集料的用法和用量、水泥稳定碎石延时成型的强度下降规律以及掺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碎石耐久性能等,发现掺再生集料的水泥稳定碎石强度发展良好,耐久性能十分优异,可在高等级公路上应用.
孙振平 , 蒋正武 , 王建东 , 张冠伦 , 何伟卿 , 谢小江
2008(5).
摘要:讨论了聚羧酸系减水剂(PC)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趋势.试验研究了PC与其他品种减水剂(包括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LS)、萘系高效减水剂(NSF)、密胺系高效减水剂(MSF)、羰基焦醛高效减水剂(SAF)和氨基磺酸盐系高效减水剂(ASF))之间的复配性能.结果表明:仅从溶液的互溶性来看,实际工程中PC不能与MSF或SAF复配,但可与LS,NSF,ASF复配;PC与LS或SAF复合掺加能获得良好的塑化效果和坍落度保持性;PC与NSF,PC与MSF以及PC与ASF复合掺加都会削弱塑化效果,且PC与NSF复合掺加时对塑化效果和坍落度保持性的负面作用最大.
2008(5).
摘要:为考察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polymer,FRP)对木梁的加固效果,对比分析了6根普通木梁和21根FRP(包括CFRP和GFRP)加固木梁的极限荷载与抗弯刚度等结构性能,并探讨了构件的破坏形态与破坏机理. 结果表明:FRP可避免或延缓木梁的受拉脆性破坏,降低木材缺陷对其受弯性能的影响,充分利用木材的抗压强度并显著提高构件的刚度和延性性能;当配筋率为0.37%~1.13%时,FRP加固木梁比未加固木梁的极限承载力提高了17.7%~77.3%. 基于极限应变分析方法,提出了构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经国外试验结果初步验证后发现,该计算公式简便且结果精度较高.
2008(5).
摘要:针对普通抹面砂浆受冷热环境交替作用容易开裂的问题,研制了高柔性的抹面抗裂砂浆.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橡胶粉、聚合物胶粉和聚丙烯纤维掺量对砂浆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压折比、收缩率和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粉、聚合物胶粉、聚丙烯纤维的加入使砂浆的弹性模量降低,柔韧性增加,抗裂性提高,另外,确定了柔性抹面砂浆的最佳配合比.
2008(5).
摘要:系统研究了水胶比、水泥用量、再生粗集料性能、矿物掺和料、再生粗集料取代率、荷载水平等因素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性能不仅受新砂浆的影响,而且还受再生粗集料取代率及其自身强度的影响;矿物掺和料取代水泥使得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大;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过程产生重大影响.
2008(5).
摘要:为了分析纤维(福塔纤维和聚酯纤维)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对它们进行了水稳定试验、车辙试验、小梁弯曲试验及弯曲疲劳试验,并用环境扫描显微镜观察纤维沥青混合料中纤维的分布情况,分析纤维沥青混合料中纤维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2种纤维均可有效提高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
2008(5).
摘要:对沥青混合料永久变形的三轴重复荷载试验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试件制备方法、试验设备要求以及试验的边界条件、温度条件和荷载条件等试验参数.对芯样空隙率与原样试件空隙率的转换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大原样试件的空隙率,可以保证芯样的空隙率满足要求.对沥青混合料流变数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用三次样条插值函数分段拟合永久应变-荷载作用次数的关系曲线,分析了永久应变速率的变化规律,并以此确定了沥青混合料的流变数.重点研究了温度和荷载应力对沥青混合料流变数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试验温度(45 ℃)和轴向应力(700 kPa).最后,对试验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进行了分析,确认该方法精度高,可以作为沥青混合料抗永久变形能力评判的标准试验方法.
2008(5).
摘要:为得到高岭土的最佳活化温度,利用差热-热重(DSC-TG)、核磁共振(NMR)和红外光谱 (IR)等测试方法对高岭土及其在不同温度(700,800,900,1 000 ℃)条件下的煅烧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岭土经900 ℃煅烧后所生成的偏高岭土反应活性最高;煅烧后的高岭土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结构水大量失去,Al的配位数发生转变,高活性的五配位铝(AlⅤ)大量生成;高岭土的振动特征吸收峰消失,出现了偏高岭土的振动特征吸收峰.实验证实:高岭土在900 ℃下煅烧后再经化学激发所得到的地聚合物其抗压强度最高,80 ℃下养护3,7 d后其抗压强度分别达到了33.8,35.3 MPa. SEM观察发现,其断裂面内部结构呈致密的珊瑚状三维空间形态.
2008(5).
摘要:研制了新的具有球形凹面的混凝土试块及相应模具,实现了混凝土碳化试块的非破坏测试;选择了茜素黄R作为酸碱指示剂,合理地确定了检测时的碳化界面.进行了混凝土碳化深度的长龄期(≥120 d)碳化实验,并用回归方法得出了相应碳化方程.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了混凝土碳化的时依性规律,确定了该混凝土碳化方程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将为服役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评估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