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127-131.
摘要:比热容是研究水泥基材料温度分布及温度变形的必要参数.将用以推定混凝土比热容的加权平均方法应用于混凝土凝结硬化后的组成及结构,并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未水化水泥、硬化水泥浆体的比热容进行了测试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法)来测定水泥基材料的比热容简捷、准确、精确度高;所提出的混凝土比热容计算方法理论合理,计算结果与标准方法测定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
2007(2):137-141.
摘要:利用SEM,EPS等现代测试手段,从掺加石膏防水剂后石膏晶体形成的变化角度,分析了石膏防水剂对石膏制品晶体形成的影响原因及防水机理.
2007(2):142-147.
摘要:通过力学性能、化学结合水量的测定,研究了2种低碱度钢渣的水热反应特性;应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研究了低碱度钢渣蒸压试件的水化产物形貌和晶体结构.结果显示,在1.2 MPa饱和蒸汽压下,2种低碱度钢渣的蒸压性能差异较大,掺入少量石灰(质量分数为5%)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低碱度钢渣蒸压试件的强度;参与反应的物相为镁蔷薇辉石和玻璃相;形成的主要水化产物-αC2SH的形貌并不是连生差的片状晶体,而是晶粒尺寸为0.5~1.0μm的不规则颗粒,这一形貌特征有利于蒸压硅酸盐制品水化产物的设计及其性能的改善.
2007(2):148-153.
摘要:在新拌水泥浆中掺入不同数量的聚丙烯酸酯类高分子超强吸水剂(SAP),然后置于温度35℃、相对湿度10%的环境中养护56 d,再采用TG测量水泥浆的水化度并用XRD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未掺聚丙烯酸酯类SAP水泥浆相比,掺聚丙烯酸酯类SAP水泥浆的水化度更高,整体水化更均匀,因此聚丙烯酸酯类SAP可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自养护剂.
2007(2):154-160.
摘要:以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指标研究了采用河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且用机制砂代替河砂配制的混凝土的性能,并提出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优化技术、外加剂复掺技术、大掺量矿物掺和料复掺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参数要求与河砂(普通)自密实混凝土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复掺外加剂和复掺大掺量矿物掺和料等技术手段,试验配制出了初始坍落度大于24 cm、坍落扩展度大于60 cm、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在5~15 s、抗压强度等级达到C50以上的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
2007(2):161-166.
摘要:为了提高桥梁柱状混凝土桥墩的耐久性,提出了塑管混凝土(plastic tube filled with concret,简称PTFC)的新概念,并选择HDPE管作为约束混凝土的材料.研究了PTFC的力学性能包括增强系数和应力一应变曲线,考虑了塑管壁厚以及核心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塑管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压强度.该结论为塑管混凝土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理论依据.
2007(2):167-176.
摘要:研究了沥青路面不同深度处沥青胶结料的老化程度.比较了现场老化沥青和室内老化沥青的流变性能,并评价了路面不同深度处老化沥青的流变性能.
2007(2):177-182.
摘要:根据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的室内试验结果及其在路面结构和施工阶段的受力状况分析,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最低劈裂强度和抗压强度建议标准.经试验验证,根据该标准所确定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组成、强度均符合要求,且收缩量小,致使其收缩裂缝减少,沥青面层的反射裂缝也相应减少.
2007(2):183-187.
摘要:从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等方面研究了合成工艺条件对硼改性酚醛树脂(BPR)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碳纤维/硼改性酚醛树脂(CF/BPR)复合材料性能与碳纤维含量及其表面处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反应温度、时间和催化剂条件下,可以合成出性能良好的BPR.随着碳纤维含量的增加,CF/BPR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均逐渐增加;当碳纤维含量达到30%(质量分数)时,CF/BPR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CF/BPR复合材料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因碳纤维的表面处理而提高,但冲击强度却略有下降.
2007(2):188-194.
摘要:研究了钢纤维掺量不同(体积分数分别为0,0.5%,1.0%,1.5%,2.0%)的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SFLWC)静态力学性能和自由落锤抗冲击性能,其中的静态力学性能包括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初裂强度、抗折强度、静力受压弹性模量、抗折模量和弯曲韧性等.试验结果表明:掺入钢纤维能显著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弯曲韧性和抗冲击性能,但对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较小.另外,钢纤维的掺入提高了轻骨料混凝土的拉压比,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轻骨料混凝土的脆性.
2007(2):195-200.
摘要:针对机场沥青道面突发性损坏特点和修复技术要求,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套适宜于道面修复用储存式沥青混合料的性能评价指标、方法和标准,包括疏松性、压实性、强度和水稳定性等.理论分析了沥青性质及用量、集料级配、矿粉用量、外加剂对储存式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据此成功设计出了一种储存式沥青混合料.经试验验证和实践检验,该混合料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可广泛用于机场道面的快速修复.
2007(2):201-205.
摘要:开发了一种浮法玻璃退火窑故障诊断专家系统,能有效解决目前浮法玻璃退火窑故障诊断随意性和滞后性的问题.该系统采用Visual C 语言编写,增强了用户界面的友好性,便于用户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此系统的运用.编写过程中采用了实例推理机制,提高了结论的可靠性及运行速度.
2007(2):210-213.
摘要:研究了不同的混料方法对白泥活化粉煤灰作水泥复合材料时的性能影响.结果发现,与纯水泥相比,白泥与粉煤灰质量比为4∶6时,干混法试样N5(gh)3,7 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2.5%,16.5%,28 d抗压强度达到73.0 MPa;白泥与粉煤灰质量比为5∶5时,湿混法试样N6(sh)3,7 d的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9.3%,1.8%,28 d抗压强度达到72.2 MPa;白泥与粉煤灰质量比为2∶8时,直接混法试样N3(zh)3,7,28 d的抗压强度分别达到23.5,42.5,64.0 MPa.通过XRD,DTA,SEM方法研究了水泥-粉煤灰-白泥系统水化性能.结果表明:白泥、粉煤灰的引入,加速了粉煤灰中活性Al2O3、SiO2的反应;龄期对水泥-粉煤灰-白泥系统有较大影响,龄期越长,水化产物越多,结构越密实.
2007(2):214-218.
摘要:研究不同激发剂对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备的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OH和KOH溶液对粉煤灰的激发效果较差,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较低.碱溶液和K2SiO3溶液复合可提高激发效果,提高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激发效果最好的是K2SiO3溶液;随着K2SiO3溶液浓度的提高,粉煤灰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逐渐提高;当K2SiO3浓度为2mol/L时,粉煤灰基地聚合物28d抗压强度达到最大;继续增大K2SiO3浓度,粉煤灰基地聚合物28d抗压强度反而下降,由此可以推测相应的地聚合反应是一个定量的反应过程.
2007(2):219-222.
摘要:采用管沟污泥等量替代天然细集料,制备了掺管沟污泥的水泥混凝土.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管沟污泥,可以配制出强度等级为40 MPa以上的混凝土,其28 d抗压强度高于同配合比的基准混凝土;随着管沟污泥掺量的增加,混凝土坍落度降低;掺管沟污泥水泥混凝土固结体的重金属溶出量满足国家标准,无二次污染.
2007(2):223-229.
摘要:采用Cl-电迁移方法、交流电导率测定和Cl-自然扩散方法研究了一系列不同龄期混凝土的Cl-传输特性,分析了影响混凝土Cl-扩散系数的主要因素,比较了混凝土的交流电导率与Cl-扩散系数的关系以及电加速对Cl-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饱水状态下,混凝土的孔隙率和孔结构是影响其Cl-扩散系数的主要因素.混凝土的交流电导率不能直接与Cl-扩散系数相互换算,Cl-电迁移试验结果接近自然扩散试验结果的4倍,而自然扩散箱试验更接近自然扩散过程.电加速试验结果应根据自然扩散试验进行修正.
2007(2):230-234.
摘要:提出了预测混凝土Cl^-扩散系数的有限元方法.将混凝土看成是一种由骨料、界面和水泥浆基体所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通过比较两种典型的单元细胞模型,说明了圆形单元细胞模型在混凝土模拟方面的优越性.由于界面厚度远小于骨料尺寸,采用推进前沿法尽可能准确地剖分单元细胞,应用有限元方法获得了混凝土Cl^-扩散系数的数值解.将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数值结果,定量评价了最大骨料粒径、界面Cl^-扩散系数、界面厚度和骨料级配对混凝土Cl^-扩散系数的影响.
2007(2):235-240.
摘要:以pH值分别为2,3的盐酸作为腐蚀介质,研究了受腐蚀后C30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力学性能以及应力-应变曲线的变化规律;阐述了受盐酸腐蚀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内在原因.试验结果表明,盐酸腐蚀作用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随腐蚀时间和溶液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趋势,其应力-应变曲线逐渐趋于平缓.提出了基于研究结果的受盐酸腐蚀混凝土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的计算模型.
2007(2):241-246.
摘要:运用材料过程工程学原理,对混凝土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模网钢管混凝土结构.采用电渗滤水施工技术,满足了混凝土大水灰比施工、小水灰比固化的要求.实验证明建筑模网钢管混凝土具有卓越的工作性能、良好的强度和变形能力.
2007(2):247-252.
摘要:试验研究了用水量、水灰比、钢纤维长度和体积分数变化条件下砂率对薄板剪切型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拌和物工作性及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钢纤维在基体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棚架”效应导致了钢纤维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降低,在基体混凝土易于振动成型的情况下,这种效应迅速减弱而不明显影响钢纤维混凝土的振动成型.随着砂率的增大,钢纤维混凝土的拌和物坍落度及立方体抗压强度和劈裂抗拉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提出了薄板剪切型钢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合理砂率取值与配合比设计的建议.
2007(2):F0002.
摘要:许志鸿,男,1939年2月生,福建龙海人,1965年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曾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历任副系主任、副所长、所长、开放试验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公路学会道路工程学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交通运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