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4):381-387.
摘要:针对国家标准GB/T 14684—2001《建筑用砂》关于配制C60以上混凝土所用机制砂石粉含量限值3%(质量分数,下同)的规定,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3.5%,7.0%,10.5%,14.0%)与不同粉煤灰掺量(0,11.3%,17.0%)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干缩率、氯离子扩散系数和抗冻性的影响,以及石粉作掺和料对C60机制砂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在采用机制砂配制C60高性能混凝土时,机制砂中石粉的含量可以放宽到10.5%,机制砂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用可以不考虑机制砂石粉含量的高低,且机制砂中的一部分石粉可作为掺和料使用,其替代量大致为水泥用量的11.3%.
2006(4):388-392.
摘要:基于所获得的界面面积分数,提出了混凝土弹性模量预测的三相复合圆模型.在细观水平上将混凝土看成是一种由骨料、界面和水泥浆基体所组成的三相复合材料,通过求解轴对称平面应变问题,获得了三相复合圆模型位移和应力的解析解.利用位移和径向应力的连续性条件,导出了混凝土平面应变体积模量的闭合解.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证实了三相复合圆模型的有效性.定量讨论了最大骨料粒径、界面弹性模量和界面厚度对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给定的骨料面积分数,混凝土弹性模量随着最大骨料粒径和界面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但随着界面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2006(4):399-403.
摘要:介绍了对混凝土断裂面进行分形研究的重要性、分形理论及混凝土断裂面分析中几种主要的分数维测量方法.利用自行研制的分维仪对试验后的老混凝土断裂面进行测试,并应用分形几何这一理论工具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老混凝土断裂面的分数维与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的关系.结果发现:用分数维来表征老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其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在粗糙度较高(分数维D较大)的老混凝土表面上浇注较高强度的新混凝土,获得的新-老混凝土界面粘结强度较高.
2006(4):418-422.
摘要:为了定量分析碎石的级配特征,揭示分形维数与级配碎石关键筛孔通过率的相互关系,并对碎石加工提供控制性指标,通过分形理论方法建立了级配碎石分形关系.用已有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后,得到了计算级配碎石分形维数的方法以及料场加工细集料的分形控制标准,并用此标准对现场施工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离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级配碎石的分形维数与4.750 mm筛孔通过率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它来对施工时沥青混合料级配的离析进行评价.
2006(4):430-435.
摘要:研究了室温下,掺0.3%(摩尔分数)Er3 的20GaF3-15InF3-20CdF2-15ZnF2-20PbF2-10SnF2(0.3Er-GICZPS)玻璃的光谱性质.在761 nm泵浦下获得了408,523和545 nm的上转换荧光,发现其中408 nm的紫色发光与545 nm的绿色发光几乎一样强;523 nm的发射荧光来自于4S3/2和2H11/2之间的无辐射弛豫;408 nm和545 nm的上转换发光机理是双光子过程.同时,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玻璃中的强度参量tΩ(t=2,4,6)以及玻璃中Er3 的自发辐射几率、荧光分支比和荧光寿命等光谱参量,并计算了以上3种上转换荧光的受激发射截面.
2006(4):442-446.
摘要:就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混合料及其配制建筑砂浆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及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混合料砌筑砂浆砌体与普通水泥砌筑砂浆砌体轴心抗压试验中的裂纹发展特点、变形规律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混合料可拌制出凝结时间、密度、稠度、分层度等物理性能符合砌筑要求的M5~M15砂浆,其和易性好,不易泌水、离析,适宜施工;其砌体轴心抗压受力全过程与普通水泥砌筑砂浆砌体基本相同,都存在弹性工作阶段、裂缝发展阶段和破坏阶段,且破坏形态相同,基本达到水泥砌筑砂浆砌体的强度指标,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大掺量粉煤灰-水泥混合料完全可以取代水泥来配制砂浆,并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2006(4):453-458.
摘要:以混凝土小砌块为基板,研究了不同配比砂浆表面的水分蒸发和塑性收缩裂缝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胶砂比和水胶比的减小,水分蒸发总量和水分蒸发速度逐渐减小,塑性收缩裂缝出现较早,裂缝数量及裂缝总权值均有所减小;掺加聚丙烯纤维后砂浆表面的水分蒸发总量和水分蒸发速度等都有所下降,塑性收缩裂缝出现较晚,裂缝数量和裂缝总权值也显著减少;砂浆表面的水分蒸发越快、蒸发量越大,砂浆越容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且裂缝总量也较大;当砂浆表面水分蒸发速度小于0.7 kg/(m2.h)时,砂浆不会产生塑性收缩裂缝.
2006(4):468-472.
摘要:试验研究了4种粗集料(碎石、钢集料、砂浆、页岩陶粒)与3种抗压强度等级水泥砂浆基体组合的混凝土的抗折强度及其发展规律.结果表明,粗集料与水泥砂浆基体的协调性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十分显著.当粗集料强度和弹性模量与水泥砂浆基体相匹配时,增加粗集料强度可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但粗集料强度和弹性模量过高反而会因较大的应力集中而降低混凝土抗折强度;当粗集料强度比水泥砂浆基体抗压强度低时,单纯通过增大水泥砂浆基体抗压强度来提高混凝土抗折强度的效果不明显;粗集料与水泥砂浆基体在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上的差异对混凝土抗折强度及其发展规律有很大影响.只有在两者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粗集料和水泥砂浆基体的作用.
2006(4):493-499.
摘要:为探讨中国快速砂浆棒法(CAMBT)与其它集料碱活性快速检测法的相关性及对国外岩石的适应性,采用混凝土棱柱体法(CPT)、快速砂浆棒法(AMBT)、压蒸法和CAMBT研究了11种国外不同源集料的膨胀行为,同时还研究了集料颗粒尺寸对CAMBT中集料膨胀的影响.结果表明:CAMBT,AMBT及压蒸法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但均不能完全正确地判定这些集料的碱活性,它们在夸大RG集料碱活性的同时,还漏判了PO集料的碱活性;集料在现有快速法中的膨胀率与其在CPT中的膨胀率无明显相关性,因此快速法不能很好地表征集料在混凝土中的碱活性程度;CAMBT中集料颗粒尺寸对不同集料膨胀程度的影响不同,其中0.15~0.80 mm集料颗粒尺寸对集料膨胀而言不是最敏感粒级;采用2.5~5.0 mm单粒级集料颗粒,可以比现有标准检测方法更好地预测集料在混凝土中的膨胀行为.
2006(4):503-506.
摘要:研究了玻璃纤维(GF)含量对玻璃纤维增强硼改性酚醛树脂(GF/BPR)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耐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加,GF/BPR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均提高,当玻璃纤维含量达到50%(质量分数,下同)时,其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达到最大值;GF/BPR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随着玻璃纤维的增加而增大,当玻璃纤维含量达到70%时,GF/BPR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GF/BPR复合材料的软化变形随着玻璃纤维含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当玻璃纤维含量为50%时,GF/BPR复合材料的热变形温度达到196.6℃,比纯BPR提高了51.3℃,而热膨胀系数则降低近1个数量级,为1.6×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