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3).
摘要:应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和渗流阈值.为了消除边界对骨料分布的影响,引入了周期性边界条件,提出了混凝土细观结构的静态模拟方法.结合MonteCarlo数值积分,获得了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并由合理的模拟精度确定了合适的样点数和模拟次数.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混凝土界面之间的重叠效应以及骨料级配、最大骨料直径和界面厚度对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的影响.基于模拟所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提出了混凝土界面渗流阈值计算的数值方法,并通过与理论解进行比较,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就最大骨料直径、骨料级配和界面厚度对混凝土界面渗流阈值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2006(3).
摘要:通过丙烯酸与端羟基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的酯化反应,制得含有双键和聚氧乙烯长链的大分子单体,并将其作为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的单体.研究了大分子单体制备中酸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羧基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1.2%、反应温度130°C,酯化反应时间8h是制备丙烯酸聚氧乙烯酯大分子单体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大分子单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已得到预期结构的丙烯酸聚氧乙烯酯大分子单体.
2006(3):255-259.
摘要:完成了160块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0,30%,50%,70%,100%)的再生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在20~800℃下的高温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与结果的对比与分析,研究了再生混凝土的抗火性能,分析了高温后再生混凝土的残余抗压强度与经历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特点.最后,在与已有文献中普通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等不同类型混凝土抗火性能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统计的再生混凝土残余抗压强度与经历温度之间关系的建议公式.
2006(3):260-265.
摘要: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由于乳液掺量较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此提出了在较低丁苯乳液掺量下采用纤维增强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的方法.研究了碳纤维、聚丙烯纤维及其不同纤维体积分数对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早期(0~6h)干缩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钢纤维、碳纤维、聚丙烯纤维及其混杂对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长期干缩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掺0.3%碳纤维、0.1%聚丙烯纤维均能减小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早期的干缩率;0.3%碳纤维对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早期干缩的抑制作用好于0.3%聚丙烯纤维,但却增大了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的长期干缩率,而0.3%钢纤维限制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长期干缩的效果最优.通过压汞实验初步分析了丁苯乳液改性水泥砂浆孔结构与其干缩率之间的关系.
2006(3):266-273.
摘要:应用计算机模拟研究了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和渗流阈值.为了消除边界对骨料分布的影响,引入了周期性边界条件,提出了混凝土细观结构的静态模拟方法.结合Monte Carlo数值积分,获得了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并由合理的模拟精度确定了合适的样点数和模拟次数.根据计算结果,讨论了混凝土界面之间的重叠效应以及骨料级配、最大骨料直径和界面厚度对混凝土界面面积分数的影响.基于模拟所得的混凝土细观结构,提出了混凝土界面渗流阈值计算的数值方法,并通过与理论解进行比较,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就最大骨料直径、骨料级配和界面厚度对混凝土界面渗流阈值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2006(3):274-278.
摘要:提出了用混杂纤维(由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组成)布加固混凝土结构的方法.通过试验得出钢筋混凝土梁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跨中挠度、钢筋及加固材料的荷载-应变曲线、破坏形态以及其截面沿梁高的应变分布.结果表明:加固后的钢筋混凝土梁其平均应变的分布符合平截面假定;使用加固材料(碳纤维布、混杂纤维布)来提高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的补强加固方法是有效的;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随加固材料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加固材料混杂比例及混杂方式均对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有一定的影响;层内混杂纤维的抗弯性能、延伸性能以及经济性均优于单一纤维和层间混杂纤维.
2006(3):279-284.
摘要:研究了水下抗分散剂(AWA)、高效减水剂(HWRA)、消泡剂(DF)和硅灰(SF)等对水下抗分散混凝土抗分散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并比较了两种典型的水下抗分散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各项耐久性指标.结果表明:混凝土需水量随AWA掺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抗压强度随之下降;当HWRA与AWA复合使用时,HWRA存在一个最佳掺量;掺加DF和SF有利于提高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抗压强度;水下抗分散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性、抗化学侵蚀性、抗碳化性和抗Cl^-渗透性均远优于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
2006(3):297-301.
摘要:通过试验室条件下371块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0,30%,50%,100%(质量分数)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异特性及概率分布特征.基于试验数据,得到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均值、方差和变异系数;采用正态分布模型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分布进行了检验;利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对根据试验结果得到的分布规律进行了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异系数与普通混凝土差别不大;可以用正态分布模型描述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概率分布.最后根据统计分析和贝叶斯估计结果,建议了C30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标准差取值.
2006(3):307-311.
摘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通过加入分散剂,制备了团聚程度低、结晶度完好、具有较好磁性能、不同组成的锰锌铁氧体粉末晶体.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后,分别测定了烧结温度对其XRD晶相、饱和磁化强度、磁滞回线的影响以及组成变化对其饱和磁化强度、磁滞回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升高有利于形成尖晶石型的锰锌铁氧体,提高其磁性能;原料中ZnO,MnO,Fe2O3的摩尔比为22.32∶27.18∶50.5时,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最佳.
2006(3):312-316.
摘要:通过丙烯酸与端羟基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的酯化反应,制得含有双键和聚氧乙烯长链的大分子单体,并将其作为聚羧酸盐高效减水剂的单体.研究了大分子单体制备中酸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对羧基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醇摩尔比1.5、催化剂用量1.2%、反应温度130℃,酯化反应时间8h是制备丙烯酸聚氧乙烯酯大分子单体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大分子单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已得到预期结构的丙烯酸聚氧乙烯酯大分子单体.
任天斌 , 黄艳霞 , 范亚平 , 顾国芳 , 朱立华 , 任杰
2006(3):317-322.
摘要:在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多乙烯多胺TETA的分子链段上接上环氧基团,将亲水性的多乙烯多胺改性成为即亲水又亲油的两亲性化合物,从而制备出了自乳化型的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该固化剂兼具乳化功能和固化功能.激光粒度分析仪的测试结果显示:用自乳化型水性环氧树脂固化剂乳化的低相对分子质量环氧树脂粒径在1μm左右,乳化性能较好.对水性环氧树脂涂料涂膜后的性能测试表明:该涂膜的适用期较长,达6h以上;表干时间较短,一般在1h左右;涂膜后8d其硬度即达到稳定值,硬度为0.7以上;附着力较好,部分涂膜的附着力达到了1级;涂膜的透明性及耐酸性都较好.
2006(3):347-352.
摘要:利用直流双电极法研究了碳纤维砂浆(CFRM)和碳纤维混凝土(CFRC)的导电性能与其龄期之间的关系.为了模拟材料受载产生裂缝的情况,在材料内部设置了绝缘片,研究了在不同龄期碳纤维砂浆和碳纤维混凝土试件导电性能受其内部绝缘位置和数量影响的程度.结果表明:碳纤维砂浆的导电性能随龄期显著变化,且呈sigmoidal曲线关系,绝缘片的数量对其导电性能无显著影响,但绝缘片位置越靠近电极其导电性能越强;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能随龄期显著变化,且呈高斯曲线关系,在同一截面、龄期和绝缘面积下绝缘片的数量越多其导电性能越强,当绝缘片在最佳截面上时其导电性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2006(3):370-376.
摘要:在制备载银型可溶性硼硅酸盐玻璃抗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XRD,SEM研究了热处理条件(即热处理温度、保温时间)对抗菌玻璃的析晶状况、微观结构及其抗菌性能的影响,以确定热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1)在530℃下进行热处理时,抗菌玻璃不会发生析晶,且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其耐水性增强,抗菌性能减弱.(2)热处理温度升高至580℃时,在较短时间(20min)内抗菌玻璃已析出硼砂晶相.随着保温时间延长,析出硼砂晶相含量增加,抗菌性能提高.(3)在630℃下保温50min时,抗菌玻璃发生硼砂晶相向偏硼酸钠晶相的晶型转变,使得其耐水性最差、抗菌性能最强.同时,抗菌玻璃中偏硼酸钠晶相的析出不利于其抗菌性能的提高,其含量增加将使抗菌玻璃的抗菌性能下降.(4)抗菌玻璃热处理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热处理温度630℃,保温时间50min.
2006(3):F0002.
摘要:吕祖良,男,汉族,1938年4月生,浙江杭州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现任国家建材工业科技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水泥制品工业协会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建材分会副理事长、《建筑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等职.吕祖良教授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从事科研工作,1976年调至建筑材料工业部(后为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从事科技、教育管理,先后任技术处处长、教育司司长等职.吕祖良教授在科研工作期间主要从事钢丝网水泥领域的研究,先后完成了“预应力加筋钢丝网水泥物理力学性能与应用理论研究…
2006(3):F0003.
摘要:《建筑材料学报》为国内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本刊现已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Page One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也已将本刊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究简报、实验技术类文章.刊物面向全国征稿,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建筑材料及其相关专业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