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都友 , 吕忆农 , 梅来宝 , 邓敏 , 许仲梓 , 唐明述
2006(2):129-135.
摘要:为确定以Spratt硅质灰岩(SL岩石)和Pittsburg泥质白云质灰岩(PL岩石)为代表的两类典型碱活性岩石试体在碱性环境中的膨胀来源和发展评定岩石碱活性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SL和PL岩石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膨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SL岩石在砂浆和混凝土中均呈高ASR膨胀性,尽管其中的少量白云石可发生去白云石化反应;决定PL岩石高膨胀性的机制是ACR,与传统的ASR有本质不同,尽管其中含有的少量微晶石英可参与与碱的反应并可能对岩石的膨胀有一定贡献.采用能保持岩石微观结构构造特征的颗粒尺寸是正确评估PL岩石碱活性的关键.利用ASR和ACR对粉煤灰等混合材及含锂化合物的不同响应,特别是LiOH的抑制ASR膨胀和引发ACR膨胀的双重效应,在实验室可以快速区别同时含有白云石和石英的灰岩类集料的活性来源.
2006(2):136-141.
摘要:通过化学分析和差热分析试验手段,分别测定了试样中f-CaO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试样在烧成过程中的热变化曲线,并以试样中f-CaO的含量作为反应进度的量度,研究了MgO对高C3S水泥熟料矿物———C2S的影响.化学分析和差热分析试验结果显示,MgO的加入降低了试样中f-CaO的含量,降低了CaCO3的分解峰温和C2S矿物形成的初始温度.热力学函数计算分析显示,MgO的加入增大了n(CaO)/n(SiO2)比值,从而增大了矿物形成的反应自由能数值.
2006(2):148-153.
摘要:介绍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优点,开发了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温度传感器与应变传感器,并对它们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裸光纤光栅和自制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了混凝土梁固化过程(2~16 h)中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内部和钢筋表面的收缩应变.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光纤光栅对混凝土固化期收缩应变监测时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要进行温度补偿,该监测方法是混凝土养护期恶劣环境条件下收缩应变监测的理想方法,可用于任意尺寸的大体积混凝土固化期温度应变的监测.
2006(2):171.
摘要:高分子生物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其中以聚丙交酯PLA以及丙交酯、乙交酯PLGA共聚物尤为引人注目,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聚丙交酯、聚乙交酯是以农业经济作物(玉米等)发酵产物乳酸为基本原料制备得到的一种环境友好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且对人体无毒、无刺激.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科固定、组织修复、细胞培养、医用手术缝合线、防粘膜、生物胶粘剂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杰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在两步法聚乳酸及其医用材料方面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
2006(2):200-204.
摘要:研究了采用丙烯酸混合单体改性硅油,预涂底胶和改善填料处理工艺等方法对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用丙烯酸类混合单体改性硅油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当改性硅油含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且预涂正-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底胶时,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可以达到0.86 MPa;当掺加9%疏水型SiO2并预涂正-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底胶时,则掺5?MA改性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达到0.8 MPa.
2006(2):221-226.
摘要:借助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氯离子渗透试验和胶凝材料硬化浆体孔结构试验,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早龄期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矿渣掺量(质量分数)为50%与水胶比(质量比)为0.30,0.40和0.50时,海工混凝土早龄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远小于它们的28 d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且其随龄期变化规律不同于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在早龄期时由于海工混凝土的孔隙率高、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数量多,因此其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较弱;尽管在设计海工混凝土时选用了高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高性能混凝土,但其在早龄期时也不具有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2006(2):239-244.
摘要:将废玻璃用于沥青混合料来铺筑沥青路面,有助于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并对沥青层的表面特征产生一定影响.废玻璃在沥青路面中应用的关键是改善玻璃与沥青的粘附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粘度的改性沥青或以水泥作为抗剥落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与沥青的粘附性.掺加一定比例的废玻璃对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沥青用量影响不大,但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并使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抗车辙能力和抗滑性略有降低;随着废玻璃用量的增加,沥青层表面的反光性增加.
2006(2):245-249.
摘要:通过对高温后Q235钢材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描述了高温后钢材的表面特征,探讨了钢材受热温度和恒温时间对高温后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温后钢材屈服强度-受热温度、极限强度-受热温度、泊松比-应力比和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拟合方程.试验表明: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高温后钢材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整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则基本不变;恒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太明显;所拟合的高温后钢材屈服强度—受热温度、极限强度—受热温度、泊松比—应力比和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方程均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2006(2):F0002.
摘要:冯乃谦,男,1934年生于广东,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水泥厂厂长、科研科长、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校级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与我国第一个建材博士点,并任博导.国内任硅藻土协会理事、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理事会副理事长、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建材行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1,2,3届技术顾问.广东省建筑构件总公司、中建一局、三局及西部建设集团技术顾问.深圳大学、山东建材学院兼职教授;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