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都友 , 吕忆农 , 梅来宝 , 邓敏 , 许仲梓 , 唐明述
2006(2):129-135.
摘要:为确定以Spratt硅质灰岩(SL岩石)和Pittsburg泥质白云质灰岩(PL岩石)为代表的两类典型碱活性岩石试体在碱性环境中的膨胀来源和发展评定岩石碱活性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条件下SL和PL岩石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膨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SL岩石在砂浆和混凝土中均呈高ASR膨胀性,尽管其中的少量白云石可发生去白云石化反应;决定PL岩石高膨胀性的机制是ACR,与传统的ASR有本质不同,尽管其中含有的少量微晶石英可参与与碱的反应并可能对岩石的膨胀有一定贡献.采用能保持岩石微观结构构造特征的颗粒尺寸是正确评估PL岩石碱活性的关键.利用ASR和ACR对粉煤灰等混合材及含锂化合物的不同响应,特别是LiOH的抑制ASR膨胀和引发ACR膨胀的双重效应,在实验室可以快速区别同时含有白云石和石英的灰岩类集料的活性来源.
2006(2):136-141.
摘要:通过化学分析和差热分析试验手段,分别测定了试样中f-CaO的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和试样在烧成过程中的热变化曲线,并以试样中f-CaO的含量作为反应进度的量度,研究了MgO对高C3S水泥熟料矿物———C2S的影响.化学分析和差热分析试验结果显示,MgO的加入降低了试样中f-CaO的含量,降低了CaCO3的分解峰温和C2S矿物形成的初始温度.热力学函数计算分析显示,MgO的加入增大了n(CaO)/n(SiO2)比值,从而增大了矿物形成的反应自由能数值.
2006(2):142-147.
摘要:用C30普通混凝土制备再生骨料,然后以再生骨料置换天然碎石制备再生混凝土.探讨了再生骨料对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附着水泥砂浆的作用,再生骨料的品质较天然碎石有所降低,从而致使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抗压强度下降;当再生骨料置换率低于40%(质量分数)时,再生混凝土与基准混凝土具有相似的性能;再生骨料主要使混凝土毛细孔孔隙量和凝胶孔孔隙量有较大的增加,而对大于10μm的细孔孔隙量则无明显影响.
2006(2):148-153.
摘要:介绍了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优点,开发了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温度传感器与应变传感器,并对它们的工作特性进行了分析;应用裸光纤光栅和自制封装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监测了混凝土梁固化过程(2~16 h)中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变化,以及混凝土内部和钢筋表面的收缩应变.实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光纤光栅对混凝土固化期收缩应变监测时必须考虑温度的影响,要进行温度补偿,该监测方法是混凝土养护期恶劣环境条件下收缩应变监测的理想方法,可用于任意尺寸的大体积混凝土固化期温度应变的监测.
2006(2):154-158.
摘要:通过5组再生混凝土棱柱体试件的单轴直接拉伸试验,探讨了相同有效水灰比之下,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拉强度与变形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从0增加到100%,再生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与受拉原点切线模量逐渐下降,而峰值拉应变呈略微增加趋势.在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回归的基础上,最后提出了包括受拉本构关系在内的再生混凝土受拉性能计算公式,该公式可在再生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非线性分析中参考使用.
2006(2):159-165.
摘要:对营建拆除废弃物所制成的再生粗细骨料应用于高性能混凝土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其91 d的抗压强度最高可达44(DR系列),46(DN系列)MPa,电阻率平均在40 kΩ.cm以上,Cl-渗透值均低于2 000 C.
2006(2):166-171.
摘要: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在湿度变化时易产生干缩裂缝的缺陷,进行了一次和二次循环干燥收缩试验,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干缩变形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完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材料的级配组成,改善其收缩性能,减少其干缩量奠定了基础.
2006(2):171.
摘要:高分子生物材料是生物医用材料中最活跃的领域,其中以聚丙交酯PLA以及丙交酯、乙交酯PLGA共聚物尤为引人注目,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研究热点.聚丙交酯、聚乙交酯是以农业经济作物(玉米等)发酵产物乳酸为基本原料制备得到的一种环境友好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生物相容性及降解性,且对人体无毒、无刺激.在药物控制释放体系、骨科固定、组织修复、细胞培养、医用手术缝合线、防粘膜、生物胶粘剂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任杰教授所率领的课题组在两步法聚乳酸及其医用材料方面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
2006(2):172-176.
摘要:分析了螺旋扭状钢筋表面几何特征,论述了螺旋扭状钢筋在轴向拉伸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及破坏机理,讨论了不同夹持方式对测试结果有效性及准确性的影响.针对螺旋扭状钢筋易在夹具附近发生脆性断裂的特点,提出了合理的测试方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2006(2):177-182.
摘要:介绍了泡沫玻璃作为保温隔热材料、吸声材料、轻质填充材料、轻质混凝土集料和绿化用保水材料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泡沫玻璃在将来的使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2):183-189.
摘要:介绍了国内外耐火钢的发展情况.重点叙述了耐火钢的性能指标、合金化原理、生产工艺、组织和性能的研究情况以及国内外有关耐火钢的工业试制和实际应用情况,为国内进一步开展耐火钢的研究工作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06(2):190-193.
摘要:介绍了用人工砂(包括石屑)试配高强混凝土以及人工砂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生产中应用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砂替代洁净的天然砂,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生产出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可以达到国家标准GB13476—1999的要求.
2006(2):194-199.
摘要:对超声回弹综合法的应用条件与隧道衬砌在应力分布、养护环境和长龄期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隧道衬砌的类别划分,对超声回弹综合法的统一测强公式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修正研究,优选出了能进行应力、养护环境和长龄期修正的参数公式.该公式拟合精度高,能较准确地推定公路隧道混凝土衬砌的强度.
2006(2):200-204.
摘要:研究了采用丙烯酸混合单体改性硅油,预涂底胶和改善填料处理工艺等方法对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粘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用丙烯酸类混合单体改性硅油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当改性硅油含量为20%(质量分数,下同)且预涂正-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底胶时,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可以达到0.86 MPa;当掺加9%疏水型SiO2并预涂正-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底胶时,则掺5?MA改性单组分RTV硅橡胶与PMMA间的粘结强度达到0.8 MPa.
2006(2):205-210.
摘要:根据国内外混凝土材料循环利用的研究发展现状,提出了混凝土材料完全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具体分析了混凝土材料完全循环利用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实验证实了混凝土材料可以多次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混凝土材料的生态化生产和使用.
2006(2):211-215.
摘要:分析了纤维编织网和混凝土之间应力传递的机理,通过拉拔试验探讨了纤维束埋长、表面处理情况、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以及预应力水平对纤维编织网和混凝土粘结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纤维埋长增大,纤维束的最大拉拔力不断增大,由脱粘破坏向拉断破坏转变;提高混凝土强度、改善其工作性能、用环氧树脂浸渍纤维编织网以及对其施加预应力均能提高纤维束的粘结强度.
2006(2):216-220.
摘要:选取化学成分SiO2和Al2O3总含量相近的Ⅰ级粉煤灰和Ⅲ级粉煤灰配制中、高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再测试其7,28,90 d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钢筋锈蚀性能.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同样配合比的I,Ⅲ级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钢筋锈蚀性能并无明显差别.试验结果同时表明,目前用于结构混凝土中的粉煤灰的评价体系尚有待改进.
2006(2):221-226.
摘要:借助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氯离子渗透试验和胶凝材料硬化浆体孔结构试验,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随早龄期时间变化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矿渣掺量(质量分数)为50%与水胶比(质量比)为0.30,0.40和0.50时,海工混凝土早龄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远小于它们的28 d抗氯离子渗透能力,且其随龄期变化规律不同于抗压强度随龄期的变化规律;在早龄期时由于海工混凝土的孔隙率高、孔径大于50 nm的大孔数量多,因此其抗氯离子渗透能力较弱;尽管在设计海工混凝土时选用了高抗氯离子渗透能力的高性能混凝土,但其在早龄期时也不具有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2006(2):227-229.
摘要:通过阳极极化方法对钢筋长期锈蚀过程进行模拟,并用交流阻抗方法测量在此过程中的钢筋锈蚀速率.结果表明:钢筋锈蚀速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随着钢筋表面钝化膜的破坏,钢筋锈蚀速率不断上升直到到达某一个稳定值.
2006(2):230-233.
摘要:以粉煤灰、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颗粒为主要原料,普通硅酸盐水泥、生石灰为胶凝材料,添加少量防水剂、憎水剂、激发剂,研制了屋面保温防水材料.该材料集保温隔热与防水为一体,表观密度为588 kg/m3,导热系数为0.12 W/(m.K),28 d的抗压强度为1.6 MPa,在0.2 MPa的水压下可保持30 min不透水.
2006(2):234-238.
摘要:用硫铁尾矿、硫铁尾矿和石灰、硫铁尾矿和石膏分别与低碱度钢渣复掺配制蒸压制品.通过对各试样所进行的力学性能、水化产物种类及形貌的分析,探讨了硫铁尾矿对低碱度钢渣蒸压制品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85℃饱和蒸汽压下,硫铁尾矿不具有水热水化的能力,硫铁尾矿与石灰可以形成具有胶凝性能的水化产物.单独掺入硫铁尾矿,低碱度钢渣蒸压制品的抗压强度下降.在系统中存在石灰或石膏的条件下,硫铁尾矿的加入在实验范围内有利于蒸压制品抗压强度的提高.
2006(2):239-244.
摘要:将废玻璃用于沥青混合料来铺筑沥青路面,有助于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并对沥青层的表面特征产生一定影响.废玻璃在沥青路面中应用的关键是改善玻璃与沥青的粘附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粘度的改性沥青或以水泥作为抗剥落剂可以有效地提高玻璃与沥青的粘附性.掺加一定比例的废玻璃对沥青混合料的设计沥青用量影响不大,但会降低沥青混合料的密度,并使沥青混合料试件的马歇尔稳定度、抗车辙能力和抗滑性略有降低;随着废玻璃用量的增加,沥青层表面的反光性增加.
2006(2):245-249.
摘要:通过对高温后Q235钢材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描述了高温后钢材的表面特征,探讨了钢材受热温度和恒温时间对高温后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高温后钢材屈服强度-受热温度、极限强度-受热温度、泊松比-应力比和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拟合方程.试验表明:随着受热温度的升高,高温后钢材的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整体上呈降低趋势,而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则基本不变;恒温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太明显;所拟合的高温后钢材屈服强度—受热温度、极限强度—受热温度、泊松比—应力比和拉伸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方程均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2006(2):250-254.
摘要:借鉴ASTM E1333—1996标准自行设计了环境测试舱,并采用酚试剂比色法,对实验室的室内空气进行了跟踪性采样分析,研究了室内常用装修材料丙烯酸酯树脂内墙乳胶漆在不同的装填率、通风换气率、环境温度及湿度情况下的甲醛释放特征,并建立了相关曲线模型,将其与实际释放情况进行拟合后发现,该模型可有效评价空气质量,预测入住时间.
2006(2):F0002.
摘要:冯乃谦,男,1934年生于广东,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优秀毕业生金质奖章并留校工作至今.曾任水泥厂厂长、科研科长、教研室主任、清华大学专业技术职务校级学科评议组成员.199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与我国第一个建材博士点,并任博导.国内任硅藻土协会理事、硅酸盐学会混凝土水泥制品分理事会副理事长、高性能混凝土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建材行业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北京市政府1,2,3届技术顾问.广东省建筑构件总公司、中建一局、三局及西部建设集团技术顾问.深圳大学、山东建材学院兼职教授;同济大学《建筑材料学报》编委会委员.曾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