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5.
摘要:经多年反复研究,发现了集料粒度与表面积关系法则,提出了以“比粒度”表述砂石粒度的新方法,解决了以“细度模数”表述砂子细度的不足之处,即解决了细度模数与不同细度砂子的比表面积没有相关性的问题.
2006(1):6-9.
摘要:通过对凝结时间、电阻率、化学收缩、抗压强度测试,探讨了三乙醇胺(TEA)对硅酸盐水泥初始结构形成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EA存在双临界掺量(0.02%,0.15%);TEA对水泥具有增溶作用,可促进C3A的水化,对C3S水化的影响和其掺量有关;适量的TEA可以提高水泥抗压强度,并且可以控制水泥的凝结时间,以满足工程上缓凝与促凝的要求.
卢都友 , 吕忆农 , 梅来宝 , 许仲梓 , 邓敏 , 唐明述
2006(1):10-18.
摘要:用XRD和SEM/EDS研究了以加拿大Spratt硅质灰岩(SL岩石)和Pittsburg泥质白云质灰岩(PL岩石)为代表的两类典型碱活性岩石在1.8 mol/L KOH,NaOH和LiOH溶液中150℃压蒸150 h后的反应产物.结果表明:2种岩石在不同碱溶液中受侵蚀程度、压蒸产物种类、结晶程度、形貌及分布显著不同.PL岩石除发生去白云石化反应外,岩石中的隐晶质石英也与碱反应生成典型的碱-硅酸反应产物.SL岩石除隐晶质石英与碱反应外,岩石中少量的白云石晶体在碱溶液中可发生去白云石化反应;ASR和ACR可能在某些灰岩集料中同时发生,尽管ASR,ACR在不同岩石中的贡献可能存在差异.
2006(1):19-23.
摘要:通过掺加石灰石粉,对长期浸泡在5%(质量分数)Na2SO4溶液中的水泥净浆试件所产生的有害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Na2SO4溶液侵蚀下,水泥净浆试件因产生石膏膨胀开裂、表面软化而形成从表到里的破坏,石膏膨胀是其主要劣化方式;水泥净浆破坏机理是石膏膨胀和胶凝物质分解;保持浸泡溶液的pH值,会抑制水泥净浆试件中钙矾石的生成.因此,在水泥混凝土中加入石灰石粉可以检验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
2006(1):24-27.
摘要:采用模拟实验方法,测量了几种条件下水泥砂浆中的薄膜电势,发现水泥砂浆中存在比较明显的薄膜电势现象,并且在不同条件下有明显差异,稳定值的变化范围为-45~60 mV.
2006(1):28-31.
摘要:用基于3×3耦合器的光纤Mach-Zehnder干涉仪对复合材料梁修复层的脱落进行检测.实验表明:在复合材料梁处于连续支撑状态时,这一技术能够有效检测出修复层脱落的位置;在复合材料梁处于简单支撑状态且外加力较小时,也可以检测出修复层脱落的位置.这一技术可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或其它使用碳纤维进行修复的场所.
2006(1):32-35.
摘要:在长期持续载荷作用下,采用随机抽样后进行统计平均的噪声谱方法,将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电流产生振荡时的噪声信号在复平面上表示后进行逆Fourier变换及低通滤波,得到所需的腐蚀电阻.该方法可客观反映非稳态情况下钢筋锈蚀的特征,克服了常用的线性极化法在测量产生振荡现象的腐蚀电流时所存在的局限性.
2006(1):36-40.
摘要:采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不同类及不同产地的同类木材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类木材的总离子流图差别非常明显,相关系数非常小;而同类木材总离子流图基本相同,相关系数较高,并且都含有相同的特征峰.上述实验结果表明,鉴别木材有2种有效方法:一是利用相关系数,即相关系数大于0.900的可认为是同类木材;二是根据特征成分,即每种木材在其总离子流图中都有一组特征峰.
2006(1):41-45.
摘要:在玻璃基水泥中掺加β-磷酸三钙(β-TCP),制成玻璃基复合水泥试样.将该试样放入生理模拟液(SBF)中浸泡一定时间后取出,然后对其微观结构和强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的加入促进了玻璃基复合水泥中羟基磷灰石(HAP)的生成;随β-磷酸钙掺量的提高,玻璃基复合水泥的显气孔率逐渐增加,而强度则有所下降.
2006(1):46-51.
摘要:提出了膨胀型防火涂料炭化层结构与其防火性能的四参数评价体系:(1)炭化层厚度;(2)炭化层整体强度;(3)炭化层表面状况等级;(4)炭化层内部泡孔结构定量表征.提出了各参数的测定方法,讨论了这4个参数与涂料防火性能间的关系.
2006(1):52-58.
摘要:简要叙述了污水组成及其微生物代谢产物,介绍了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现状,并论述了当前关于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研究的主要内容、采取的腐蚀实验方案和相关的微生物学方法,最后强调了国内开展混凝土微生物腐蚀研究的紧迫性.
2006(1):59-65.
摘要:基于国内外出现的众多具有螺旋外形的材料,提出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的概念,介绍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所存在的形式及其主要特征,综述了其力学性能及粘结锚固性能的研究现状,讨论了螺旋扭状增强材料性能优于其他材料的机理,探讨了研究螺旋效应的意义,并分析了“螺旋外形”设计思想在其他材料设计领域内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6(1):72-76.
摘要:采用稳态对比法,对2种厚度、孔隙竖直的空心砖做了竖向传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零温端位于试样顶部时(模式Ⅰ),试样底部(暖端)温度的初始下降速率要比零温端位于试样底部时(模式Ⅱ)其顶部(暖端)温度的初始下降速率快;当试样的内部温度场稳定以后,模式Ⅰ下的试样竖向温差要比模式Ⅱ下的温差小,并且在试样的整个降温过程中,模式Ⅰ下暖端的降温幅度要比模式Ⅱ下的大.通过近似分析表明,模式Ⅰ的空心砖传热系数是模式Ⅱ的3倍多.在多年冻土地区搞工程建设,合理利用空心砖的这种竖向传热差异性,将有利于增强下部地基的稳定性.
2006(1):77-85.
摘要:以我国墙体材料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内墙体系和外墙体系,结合综合评价原理从墙体材料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评价和环境评价,确定了我国墙体材料的综合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应用专家法(德尔菲法)得出了墙体材料综合评价体系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选择了15种内墙产品、11种外墙产品,通过专家调查打分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了产品的综合得分,为确定我国墙体材料的主导产品以及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2006(1):86-91.
摘要:以废弃混凝土为再生粗集料,再适当掺加一定量的水泥和矿物掺和料,制成再生混凝土.对再生混凝土的抗气渗性和抗碳化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抗气渗性和抗碳化性能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该两者均较普通混凝土差.通过加入矿物掺和料,则再生混凝土的抗气渗性和抗碳化性能均可得到改善.
2006(1):92-98.
摘要:运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混凝土配合比中3个独立变量即水固比、水灰比和砂率对其收缩及相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原材料和环境条件下,水固比是影响混凝土收缩的最主要因素,水灰比次之,砂率影响程度最小;采用功效系数法进行多指标正交分析,确定了混凝土最优配合比选择范围;研究了集灰比、浆集比对混凝土收缩的影响,指出存在使混凝土收缩最小的集灰比及浆集比的临界值.
2006(1):99-104.
摘要:研究了锈蚀钢筋几何参数(包括蚀坑形状、蚀坑位置、最大蚀坑深度、最大蚀坑个数、钢筋直径等)对钢筋力学性能影响的灵敏性;利用随机有限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锈蚀钢筋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直径的锈蚀钢筋,其力学性能主要取决于锈蚀钢筋表面的最大蚀坑深度;对于不同直径的锈蚀钢筋,可用锈蚀坑相对深度(蚀坑深度与钢筋直径之比)来反映钢筋的锈蚀程度,并建立了锈蚀钢筋的屈服荷载随锈蚀坑相对深度变化的规律;基于最大蚀坑深度的概率统计特性,得到了锈蚀钢筋最大应力分布的概率分布规律.
2006(1):105-110.
摘要:用材料破坏过程分析系统MFPA2D(material failure process analysis)数值模拟方法对钢筋混凝土桥墩在偏心加载条件下的受力、变形与内部裂缝萌生、扩展及最终破坏的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型中引入了统计分布函数,反映了混凝土的非均匀性影响,并采用具有残余强度的弹脆性本构模型及破坏单元材料性质退化方法,利用偏心加载方式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实施加载.数值试验得出的荷载-位移曲线及破坏模式图与文献的试验结果较接近,数值试验还给出了试件破坏过程图及应力分布图,再现了整个破坏过程,而且通过对模型中受拉区2个多单元信息剖线的提取,对剖线中不同位置点应力随加载步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结构破坏的机理.数值试验结果对于深入了解钢筋和混凝土的联合受力规律有参考价值.
2006(1):111-114.
摘要:采用197#不饱和聚酯树脂制得粘结剂,通过对比试验及正交设计试验确定了原材料的最佳配合比,进而研制出耐酸性能好、成本低、生产工艺简便的聚合物混凝土.该聚合物混凝土主要用于制造铜冶炼厂的电解槽,可以解决目前以普通混凝土为槽体、以玻璃钢为内衬制作的电解槽所存在的渗漏、耐腐蚀性差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6(1):115-119.
摘要:用k-ε两方程模型建立了锡液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锡槽窄段的锡液流动情况,提出了一种回流量的确定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研究了锡槽窄段玻璃板下和板外的回流量之比(简称回流比).结果表明:回流比与锡槽深度并非线性关系,基于耗锡量、能量、清除锡灰等工作的总投入最低的原则,存在一个最优的槽深范围.
2006(1):120-124.
摘要:应用超临界CO2抗溶剂法成功地制备了聚(l-丙交酯)(简称PLLA)微球,通过从直径为50μm的喷嘴喷射一定浓度的PLLA二氯甲烷溶液而形成的PLLA微球的直径为0.1~5.0μm.简单分析了不同操作工艺与微球形成的关系,研究了主要工艺参数如PLLA二氯甲烷溶液浓度、液泵溶液流速、温度对微球形态及直径的影响.
2006(1):125-128.
摘要: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了聚[(2,2′-间-苯基)-5,5′-二苯并咪唑](简称聚苯并咪唑,PBI)膜及其磷酸掺杂膜分别在N2、空气氛围中的热降解过程,并与这2种膜的热失重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N2中直到450℃时PBI的结构都没有大的变化,而在空气中达450℃时PBI结构发生了变化.从磷酸掺杂PBI膜的FTIR发现,除了PBI结构变化外,磷酸在其中的存在形态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在温度升高过程中掺杂体系中的H2PO4-逐渐减少,而H3PO4则逐渐增多.
2006(1):128.
摘要:2005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已公布,由我院王国建教授、许乾慰教授和刘琳副教授合作完成的“超薄膨胀型钢结构防腐防火双功能涂料“获教育部科技发明二等奖.
2006(1):F0002.
摘要:印杰,男,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出生,1985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英国Lancaster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教授;1998年起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2006(1):F0003.
摘要:《建筑材料学报》为国内建筑材料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本刊现已被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i)Page One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等也已将本刊认定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反映建筑材料及其相关领域内最新科研及工程应用成果(包括新理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等),主要刊登建筑材料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学术论文,同时也刊登相关的工程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