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341-348.
摘要:由于传统轻骨料吸水率高及连通孔洞多,而传统轻骨料混凝土又使用大量的水泥及水,因此在台湾的海洋性气候所形成的盐雾侵蚀环境下,传统轻骨料混凝土在达到隔热效果的同时却降低了其耐久性能,并对混凝土结构物的服务寿命也造成了影响.采用低吸水率的淤泥轻骨料,并通过致密配比设计,制成了高流动度、高性能的轻骨料混凝土(HPLWC);以3种水胶比(0.28,0.32,0.40)及3种用水量(140,150,160kg/m3),探讨了水泥浆的质与量对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对混凝土试件730d龄期的测量结果显示,各组轻骨料混凝土可同时达到具有足够强度、高流动度、高电阻率(在91d及730d可分别达到33~82kΩ·cm及137~175kΩ·cm)、低电渗(在91d可达到650~980C)的工程性质.
王立成 , 刘汉勇 , HIWADA Kiyoshi
2005(4):349-355.
摘要:对100mm×100mm×100mm硅灰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分别进行了25,50,75次海水中的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对试件的质量损失计算、表面剥落观察和超声波探测,分析了硅灰提高轻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效果.对比研究了试验过程中试件两端减摩与否对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对冻融0次(常态)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硅灰轻骨料混凝土试块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和变形性能试验,得出了极限抗压强度、峰值应力点的应变值、弹性模量等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应力-应变全曲线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掺加硅灰能显著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
2005(4):378-382.
摘要:通过抗折、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织物铺层铺设方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织物铺层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多,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纵向抗折强度逐渐增大,而横向抗压强度却逐渐下降;织物铺层角度对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纵向抗折强度和横向抗压强度有不同影响,在所试验的范围内,纵向抗折强度以45°织物铺层角度为最好,0°的次之,90°的最差,而横向抗压强度却以0°织物铺层角度为最好,90°的次之,45°的最差;织物铺层位置对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纵向抗折强度和横向抗压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较大的差别.
2005(4):393-399.
摘要: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PP-R(无规共聚聚丙烯)/OMMT(有机蒙脱土)及PP-R/OMMT/PP-MA(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用X小角衍射检测了PP-R/OMMT及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中OMMT层间距的变化;用DSC,TGA,TEM等考察了纳米复合材料热学性能、显微结构、线性热膨胀系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其在PP-R/OMMT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效果逐渐减弱;m(PP-MA):m(OMMT):m(PP-R)为10:4:90时,OMMT在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效果最佳;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PP-R/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提高,线性热膨胀系数减小;随着PP-MA含量的增加,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
2005(4):440-445.
摘要:按长沙市的酸雨特征,配制了pH值为1.1并含有SO4^2-,Mg^2+,Ca^2+,H^+的模拟酸液;通过干湿交替循环(即在模拟酸液中浸泡1d,再在室内自然干燥1d)加速水泥砂浆试件的腐蚀;研究了低钙粉煤灰对经干湿交替循环加速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对经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以探讨其破坏机理.试验研究表明: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质量25%~35%时,经14次干湿交替循环加速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低于同等条件下纯水泥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即粉煤灰对水泥砂浆试件在模拟酸液条件下保持其抗折强度不变的能力没有改善作用;经模拟酸液腐蚀后水泥砂浆试件表面粗糙,并伴有剥落现象产生;在pH值较低的模拟酸液作用下,粉煤灰水泥砂浆试件发生破坏主要是因其表面溶蚀及胶凝物质分解所造成的;在模拟酸液作用下,SO4^2-与水泥水化产物作用生成石膏而不是钙矾石.
2005(4):446-451.
摘要:从理论上讨论了影响混凝土绝热温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初始入模温度、掺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等因素对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混凝土初始入模温度将加速胶凝材料的水化,并缩短水化反应持续时间,这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所用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影响不大,所以对其绝热温升值影响不显著,但明显降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所用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使其绝热温升值下降.掺加粉煤灰或减水剂来改变混凝土的工作性也会影响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和温升速率.
2005(4):F0002.
摘要:王国建,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人,1953年3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建筑材料学报》、《化学建材》、《化学推进剂和高分子材料》和《上海涂料》等杂志编委.1970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1977年就读于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1982年于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赵德仁教授,1982年获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