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4):341-348.
摘要:由于传统轻骨料吸水率高及连通孔洞多,而传统轻骨料混凝土又使用大量的水泥及水,因此在台湾的海洋性气候所形成的盐雾侵蚀环境下,传统轻骨料混凝土在达到隔热效果的同时却降低了其耐久性能,并对混凝土结构物的服务寿命也造成了影响.采用低吸水率的淤泥轻骨料,并通过致密配比设计,制成了高流动度、高性能的轻骨料混凝土(HPLWC);以3种水胶比(0.28,0.32,0.40)及3种用水量(140,150,160kg/m3),探讨了水泥浆的质与量对高性能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对混凝土试件730d龄期的测量结果显示,各组轻骨料混凝土可同时达到具有足够强度、高流动度、高电阻率(在91d及730d可分别达到33~82kΩ·cm及137~175kΩ·cm)、低电渗(在91d可达到650~980C)的工程性质.
王立成 , 刘汉勇 , HIWADA Kiyoshi
2005(4):349-355.
摘要:对100mm×100mm×100mm硅灰轻骨料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分别进行了25,50,75次海水中的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对试件的质量损失计算、表面剥落观察和超声波探测,分析了硅灰提高轻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效果.对比研究了试验过程中试件两端减摩与否对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别对冻融0次(常态)和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硅灰轻骨料混凝土试块进行了单轴抗压强度和变形性能试验,得出了极限抗压强度、峰值应力点的应变值、弹性模量等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应力-应变全曲线随冻融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掺加硅灰能显著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
2005(4):356-360.
摘要:通过三点弯曲梁法测试了钢纤维、混杂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增强RPC试件的断裂能.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对RPC的增强增韧效果显著,而混杂纤维的效果更佳,给出了断裂能、特征长度等参数随纤维掺量的变化趋势,得出较优的纤维掺量,并分析了纤维增强RPC的整个破坏过程,对其破坏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5(4):361-367.
摘要:根据离心运动规律,建立了离心成型混凝土中固体颗粒的沉降速度表达式,并对比了钢纤维与粗、细骨料沉降速度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在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中钢纤维的分布位置;从粘性液体与固体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离心沉降力、粘性液体的剪切摩擦力对纤维分布方向的影响,得出了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中纤维的理论分布规律,试验证明了这种分析的正确性,从而为改善离心成型钢纤维混凝土的性能、促进其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4):373-377.
摘要:研究了聚丙烯纤维参数对水泥砂浆干缩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叶形聚丙烯纤维的掺加能够减小水泥砂浆的干缩率;随着三叶形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大,水泥砂浆干缩率呈先减小而后增大的趋势,在掺量为0.20%(体积分数)时达到最低.聚丙烯纤维长度、细度、表面改性方法及截面形状等对水泥砂浆的干缩率也都有所影响.在所研究的几种聚丙烯纤维中,聚丙烯纤维长度越大、细度越小、比表面积越大,相应水泥砂浆的干缩率越小.
2005(4):378-382.
摘要:通过抗折、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织物铺层铺设方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织物铺层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多,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纵向抗折强度逐渐增大,而横向抗压强度却逐渐下降;织物铺层角度对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纵向抗折强度和横向抗压强度有不同影响,在所试验的范围内,纵向抗折强度以45°织物铺层角度为最好,0°的次之,90°的最差,而横向抗压强度却以0°织物铺层角度为最好,90°的次之,45°的最差;织物铺层位置对织物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纵向抗折强度和横向抗压强度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有较大的差别.
2005(4):383-386.
摘要:通过对一种硫化橡胶在变温条件下进行的单轴拉伸实验,考察了硫化橡胶在变温、大变形条件下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低温范围(30~60℃)内拉伸比加大时,应力下降较大;在高温范围(120~160℃)内拉伸比加大后,应力下降则不明显.同时,经过数学拟合,确定了不同温度下Mooney-Rivlin方程中的2个重要参数C1和C2.随着温度的升高,C1和C2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
2005(4):387-392.
摘要:研究了凹凸棒土、金红石型TiO2和高岭土对钢结构超薄膨胀型防火涂料的物理性能、发泡状况以及耐火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发泡层表面的元素组成与化学结构.
2005(4):393-399.
摘要: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PP-R(无规共聚聚丙烯)/OMMT(有机蒙脱土)及PP-R/OMMT/PP-MA(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用X小角衍射检测了PP-R/OMMT及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中OMMT层间距的变化;用DSC,TGA,TEM等考察了纳米复合材料热学性能、显微结构、线性热膨胀系数等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其在PP-R/OMMT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效果逐渐减弱;m(PP-MA):m(OMMT):m(PP-R)为10:4:90时,OMMT在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中的插层效果最佳;随着OMMT含量的增加,PP-R/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提高,线性热膨胀系数减小;随着PP-MA含量的增加,PP-R/OMMT/PP-MA纳米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呈先升后降趋势.
2005(4):417-422.
摘要:主要综述了3种利用超临界流体制备微粒的方法:快速膨胀法、超临界抗溶剂法和气体饱和溶液法,并着重介绍了这3种制备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应用方面的进展.
2005(4):423-430.
摘要:研究了GHPC矿物掺合料对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以及对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的影响,并且将GHPC矿物掺合料掺加在混凝土中置代(质量分数)10%~50%水泥配制成高性能混凝土(C40~C100),应用于耐久性要求高的海洋工程、桥梁及高层建筑中,取得了理想效果.
2005(4):431-435.
摘要:研究了石灰石粉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石灰石粉取代水泥用量为0,20%,40%.180d浸泡试验表明:石灰石粉掺量越高,侵蚀溶液温度越低,混凝土遭受硫酸盐侵蚀破坏的程度越严重;掺石灰石粉的混凝土在0~10℃的条件下可引起碳硫硅钙石类型的硫酸盐侵蚀破坏.
2005(4):436-439.
摘要:分别用胶砂和混凝土对混凝土减缩剂降低其干缩和自收缩效果进行了检测和评价.实验表明,混凝土减缩剂可显著减少胶砂和混凝土的干缩、自收缩,降低幅度达30%~50%.将混凝土减缩剂涂刷在胶砂试件表面,可以明显提高试件的保水性,降低其干缩.
2005(4):440-445.
摘要:按长沙市的酸雨特征,配制了pH值为1.1并含有SO4^2-,Mg^2+,Ca^2+,H^+的模拟酸液;通过干湿交替循环(即在模拟酸液中浸泡1d,再在室内自然干燥1d)加速水泥砂浆试件的腐蚀;研究了低钙粉煤灰对经干湿交替循环加速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对经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以探讨其破坏机理.试验研究表明:粉煤灰等量取代水泥质量25%~35%时,经14次干湿交替循环加速腐蚀的水泥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低于同等条件下纯水泥砂浆试件的抗折强度,即粉煤灰对水泥砂浆试件在模拟酸液条件下保持其抗折强度不变的能力没有改善作用;经模拟酸液腐蚀后水泥砂浆试件表面粗糙,并伴有剥落现象产生;在pH值较低的模拟酸液作用下,粉煤灰水泥砂浆试件发生破坏主要是因其表面溶蚀及胶凝物质分解所造成的;在模拟酸液作用下,SO4^2-与水泥水化产物作用生成石膏而不是钙矾石.
2005(4):446-451.
摘要:从理论上讨论了影响混凝土绝热温升的主要因素,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初始入模温度、掺加粉煤灰和减水剂等因素对混凝土绝热温升和温升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混凝土初始入模温度将加速胶凝材料的水化,并缩短水化反应持续时间,这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所用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影响不大,所以对其绝热温升值影响不显著,但明显降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所用胶凝材料的水化程度,使其绝热温升值下降.掺加粉煤灰或减水剂来改变混凝土的工作性也会影响混凝土的绝热温升值和温升速率.
2005(4):452-455.
摘要:用COULTER SA3100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仪研究了碳化前后掺粉煤灰水泥石内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变化.结果表明,碳化使水泥石中孔径大于20nm的毛细孔体积减小,而孔径小于20nm的毛细孔体积增大,总孔体积减小,但内比表面积增大.水泥浆体的水灰(胶)比越大,碳化对掺粉煤灰水泥石内比表面积和孔径的影响越大.
2005(4):456-461.
摘要:就电沉积方法修复混凝土裂缝中辅助电极、电极距离对沉积效果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测定了沉积过程中试件质量增加率、表面覆盖率及裂缝愈合率.通过研究发现,在所选的3种电极中,棱柱状钛网板电极的沉积效果最好,电极距离对沉积效果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2005(4):462-466.
摘要:采用XRD探测手段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下XD饰面砖主晶相石英、莫来石的变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XD饰面砖中莫来石形成的反应历程,提出了XD饰面砖的莫来石化机理.
2005(4):F0002.
摘要:王国建,男,汉族,浙江省诸暨市人,1953年3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共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委员会委员;兼任上海市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科技委委员;上海市化学建材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建筑材料学报》、《化学建材》、《化学推进剂和高分子材料》和《上海涂料》等杂志编委.1970年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1977年就读于上海化工学院四川分院高分子化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1982年于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赵德仁教授,1982年获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