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3):215-221.
摘要:结合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红外显微镜,分析了煤矸石原材料的组成及其煅烧活化的相变过程;根据不同水化龄期时红外光谱图吸收带的变化来判断2种水泥浆体水化产物的形成过程和速度;利用红外显微镜反射光谱研究水泥浆体的水化产物微结构.结果表明:煤矸石在煅烧温度为600℃时已经脱除羟基,晶体结构被破坏并产生相变;2种水泥浆体水化反应初期有水化硅酸钙、钙矾石及氢氧化钙形成;伴随水化反应的进行,纯水泥浆体中形成的水化硅酸钙的钙硅摩尔比逐渐增加,煤矸石水泥浆体生成的水化硅酸钙的钙硅摩尔比则逐渐降低;在水化过程中,煤矸石里非活性成分的吸收峰峰位不变,而活性成分的峰位则发生偏移.
2005(3):222-227.
摘要:对于建材物化测试中得到的非等时距、非负性、具有指数规律饱和发展趋势离散数据,采用非等时距Verhulst直接模型进行模拟和预测的效果十分理想、用该模型对水泥水化浆体非蒸发水质量分数和结合水质量分数的TG—DTA试验数据进行了数据预报,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不仅预测精度高,大大缩短试验时间,节省试验费用,而且还可方便计算机编程,便于在建材物化测试数据处理中应用、
2005(3):228-232.
摘要:利用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不同湿热条件下外贴芳纶纤维增强塑料(AFRP)片材水泥砂浆试件抗弯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当AFRP—水泥砂浆试件在25℃水中浸泡1~5d,其抗弯断裂荷载随时间的增加基本不变,但显著低于室温干燥条件下的抗弯断裂荷载;当试件在60℃水中浸泡1~5d,其抗弯断裂荷载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当试件在90℃水中浸泡1~5d,相应的抗弯断裂荷载随时间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当试件在25℃和60℃水中浸泡1~5d,AFRP—水泥砂浆试件断裂破坏模式为具有一定延性的积累性破坏;当在90℃水中浸泡1~3d,其破坏模式保持不变,但继续浸泡到5d时,由于试件发生了严重的界面剥离破坏,则该破坏模式转变为脆性破坏.上述研究结果仅对所采用的树脂体系有效.
2005(3):233-238.
摘要:考虑到风淬钢渣含有较多的导电组分以及具有较好的颗粒特征,将其用于配制导电混凝土,并探讨其相关的电学性能和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用风淬钢渣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较低的体积电阻率和优异的力学强度,且其体积电阻率随龄期的增长保持了比较好的稳定性.
2005(3):238.
摘要: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研究所参加研究的“混凝土安全性专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日前荣获200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与武汉理工大学、南京大学、湖北大学共同承担,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研究所承担了项目中“混凝土抗冻、抗盐冻性专家系统”部分的研究。
2005(3):239-243.
摘要:利用圆环法测试研究了聚丙烯纤维掺量、长度、几何形状等参数对水泥砂浆在硬化阶段抗干缩开裂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叶形聚丙烯单丝纤维的掺加能明显改善水泥砂浆在硬化阶段的抗干缩开裂性能,且其掺加的量越多,水泥砂浆的抗干缩开裂性越好;聚丙烯纤维横截面形状不同,其对水泥砂浆抗干缩开裂性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其中横截面为三叶形的聚丙烯单丝纤维对水泥砂浆抗干缩开裂性的作用效果较好;掺入的三叶形聚丙烯单丝纤维长度越长,水泥砂浆的抗干缩开裂性越好;三叶形聚丙烯单丝纤维经表面处理后,其对水泥砂浆抗干缩开裂性的影响有所增大.
2005(3):244-249.
摘要:提供了一个能够有效测量不同颗粒形貌特征的系统,即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将运用该系统得到的粉煤灰颗粒群特征数据,如粒径分布、圆度和填充度等作了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了粉煤灰颗粒群特征与水泥基材料宏观性能的关系,为粉煤灰的有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05(3):250-255.
摘要:研究了不同几何尺寸纤维混杂混凝土的混杂增强效应和断裂能混杂效应;探讨了不同几何尺寸纤维在混凝土中的混杂效应机理.结果表明,不同几何尺寸纤维在混凝土中会发生互补效应,从而表现出纤维几何混杂效应,这可为开发高性能水泥基复合材料提供一条有效途径.
2005(3):256-260.
摘要:将不同截面尺寸的螺旋扭状钢筋与对照组光圆钢筋、带肋钢筋一起进行了钢筋一混凝土粘结锚固拔出试验,分析了形成螺旋扭状钢筋F-s曲线第2峰值的机制,推测了截面特征系数与F-s曲线第2峰特征锚固强度值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表明:形成螺旋扭状钢筋P-s曲线第2峰值的原因是由于该钢筋具有螺旋状表面的缘故;在螺旋节距不变的前提下,螺旋扭状钢筋横截面长边与短边长度之差值所控制的截面特征系数越大,则F-s曲线第2峰的峰值就越大,钢筋的粘结锚固延性就越好.
2005(3):261-267.
摘要:全面介绍了国内外玄武岩连续纤维开发与生产的进展.对我国当前玄武岩连续纤维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设备、原料的开发,玄武岩连续纤维的性能、应用前景及其技术经济指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2005(3):268-273.
摘要:光子晶体是折射率(或介电常数)呈现周期性变化的、以具有光子带隙为特征的人造晶体材料.简要介绍了光子晶体的基本概念与特性、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2005(3):279-283.
摘要:通过在大体积混凝土浇块中埋设水工观测仪器的方法,对由双膨胀中热水泥和粉煤灰拌制的微膨胀混凝土(C15)进行了现场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混凝土力学性能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28d的极限拉伸值为80μm/m,28d的抗裂能力为2.07MPa;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微膨胀性能,其自生体积膨胀率在90d时约为30μm/m、在180d时为40~50μm/m;在大体积混凝土浇块内部,由温度作用产生的拉应力递增与由微膨胀作用产生的压应力递增基本同步发生,微膨胀作用能补偿自缩和部分冷缩,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005(3):284-288.
摘要:根据改进的BP神经网络基本原理,建立了烧结砖的神经网络强度预测模型.利用试验数据训练神经网络,通过工程实例,对训练过的神经网络进行了测试,并将用神经网络方法获得的结果与用传统数学回归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神经网络方法所得的预测值优于传统方法.
2005(3):289-293.
摘要:采用强度试验法和酸碱溶出法对原状粉煤灰(FA)、磨细粉煤灰(PFA)、磨细无碱玻璃粉(PNG)和磨细石英粉(PQ)这4种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活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除PQ外,其余3种矿物掺合料火山灰活性的发挥程度均随养护龄期的延长而逐渐增加;4种矿物掺合料的火山灰活性顺序为:PNG>PFA>FA>PQ;在细度相近的情况下,矿物掺合料玻璃体含量高低和钙硅摩尔比大小是决定其火山灰活性的2个重要因素.
2005(3):294-298.
摘要:在工作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国际标准研究了不同类型纤维(钢纤维、聚丙烯纤维、混杂纤维)对自密实混凝土强度与抗弯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杂纤维可显著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韧性并改善其破坏形态.
2005(3):299-303.
摘要:采用石灰、粉煤灰及再生集料为原料,配制成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结合料.通过重型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以及室内抗压回弹试验,对不同配合比的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以及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劈裂强度和抗压回弹模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二灰比和再生集料的含量对结合料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了二灰稳定再生集料的优化配合比范围.
2005(3):304-310.
摘要:运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煅烧、增钙煅烧2种活化方法对煤矸石复合水泥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不同煤矸石进行了物相分析,然后运用汞压入法和扫描电镜等对煤矸石复合水泥的水化过程与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证明,经过活化的煤矸石可以改善复合水泥的胶凝性能.
2005(3):311-315.
摘要:通过室内试验,考察了减水剂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物理力学性能,尤其是产生反射裂缝问题的收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水剂能使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最大干密度对用水量的敏感性降低且易于压实,有利于施工控制;在力学性能上,减水剂的加入提高了材料的抗拉强度,但抗压强度在低含水量区域不取决于水灰比,减水剂对抗压强度的影响无规律;适宜用量的减水剂降低了基层材料的收缩量.此外,粉煤灰和减水剂复掺可进一步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性能.
2005(3):316-320.
摘要:对不同掺量的钢渣掺入水泥浆体后引起的渗流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掺入矿渣或粉煤灰的水泥浆体渗流结构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钢渣的掺入有助于提高水泥浆体的水化速率和密实度;与掺矿渣或粉煤灰的水泥基材料相比,当钢渣掺量为30%(质量分数)时,掺钢渣水泥基材料有着更高的密实度和更好的后期性能.
2005(3):321-327.
摘要:研究了含湿量和纤维对高性能混凝土高温爆裂及高温后残余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20~440℃范围内,高性能混凝土易发生爆裂,爆裂的频率和损伤程度随混凝土试件内部含湿量的上升而加大.单掺最小体积分数为0.1%的聚丙烯纤维能够减少甚至消除混凝土爆裂的发生,而以特定掺量混掺聚丙烯纤维和钢纤维则既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爆裂性能,又能提高混凝土的残余抗压强度.
2005(3):332-335.
摘要:采用水热合成方法制得了晶相单一的锰锌铁氧体,对样品进行了XRD、磁滞回线和温升曲线的测定.结果表明,锰锌铁氧体水热合成的理想条件为230℃下保温12h,且晶相单一的锰锌铁氧体具有较好的磁滞性能,在交变磁场中具有明显的磁热效应.
2005(3):336-340.
摘要:介绍了一种测量混凝土收缩应力的方法,该方法可以准确且简便地测量规定龄期混凝土试件因化学减缩、自干燥收缩和失重干燥收缩所产生的收缩所应力总和,并能评估混凝土配合比、约束条件和抗裂材料对混凝土收缩应力的影响.
2005(3):F002.
摘要:马保国,男,汉族,1957年10月生,河南开封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