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对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结果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摘要:讨论了用于混凝土弹性模量预测的三相格构模型。通过模拟混凝土细观结构并应用梁单元三角形网格,提出了预测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数值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在合理地考虑了混凝土中骨料、水泥浆基体和界面分布的基础上,该模型预测结果与相应的实验结果良好吻合。另外,基于该模型,可分析界面层厚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对混凝土相对弹性模量的影响。
摘要:高强轻骨料混凝土(HSLWC)的收缩性能是预应力HSLWC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采用低吸水率(2.5%)轻骨料、28d抗压强度为55~65MPa的HSLWC,其180d龄期时的收缩率值范围是5.2×10-4~7.7×10-4,且180d龄期之内的收缩率统计值比JGJ51—2002规程的限值大0.7×10-4~2.8×10-4,这当中主要的差异发生在早期.HSLWC的收缩随轻骨料含水率和绝干密度的增大、胶凝材料用量的减少而减小.采用混合骨料(高、低吸水率轻骨料混合或轻骨料与普通密度粗骨料混合)、添加减缩剂,将有助于减小HSLWC的收缩.
孙明清 , W.J.Staszewski , R.N.Swamy , 李卓球
摘要:将PZT压电陶瓷片直接粘贴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和接收表面波,以确定沿混凝土表面传播的Rayleigh波和纵波的波速,以及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研究表明,表面波法简单可行;Rayleigh波在50~80kHz的频率范围内呈频散状态,即该波波速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混凝土柱在轴向加载情况下,Rayleigh波和纵波峰峰值均随应力增加而减小,并且卸栽后波形不能回复,波速略有减小。压电陶瓷片/混凝土复合机敏结构中的表面波法对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劣化和裂纹等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通过就矿渣、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单位气体渗透系数对碳化深度的贡献率的分析,研究了高性能混凝土气体渗透性与碳化性能之间的关系;在上述基础上,构建了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碳化性能的模型;通过检验,可知该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
摘要:进行了不同配筋率下的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1~28d限制膨胀变形的测量试验,研究了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限制膨胀变形随龄期变化规律,提出了限制变形与钢筋配筋率的指数关系以及钢筋与钢纤维共同作用时的混凝土变形规律。同时,由限制变形规律,根据截面平衡条件,提出了配筋钢纤维自应力混凝土的自应力计算模式。
摘要:在前人关于混凝土中氯离子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本模型,引入了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系数的时间修正因素、吸附修正因素、温度修正因素、应力和裂缝状态修正因素等,结合可靠度理论,建立了海工混凝土寿命预测模型及其计算软件SLPMC,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混凝土的设计计算和寿命预测。
摘要:研究了盐酸腐蚀时间对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没有腐蚀的聚合物改性砂浆的砂子表面上具有宽度为10~15μm的界面过渡区,但聚合物的形态结构难以分辨;经过30S腐蚀的试样,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容易辨认,但界面过渡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在水泥浆本体区域内的聚合物由宽度为0、l~0。5μm,长度为2~3μm条形物聚集成圆环形网状结构,而在接近砂子表面区域内的聚合物条形物宽度较大。砂子体积分数较小的改性砂浆中细条形物较少,可看到小块的薄膜状结构,说明浆体中含更多的聚合物、随着砂子体积分数的增加,聚合物改性砂浆中的聚合物倾向于向砂子表面转移,这是聚合物改善水泥浆体与集料界面过渡区结构的重要因素。
摘要:在水泥浆体中分别掺入2种含不同数量官能团共聚的羧酸系超塑化剂,比较了它们对新拌水泥浆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幅度地增加羧基数量并小幅度地增加磺酸基数量,就相当于增加了吸附点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水泥颗粒表面对超塑化剂的吸附能力,从而使得液相中超塑化剂量减少,分散能力减弱;较大幅度地减少羟基数量,可相对加速水泥的水化过程,从而加速水泥颗粒对超塑化剂的吸附;羧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所造成的正面作用(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缓凝作用增加)小于负面作用(吸附点的增加)。
摘要:鉴于目前国内尚无评价混凝土材料耐磨性的标准以及在许多情况下不具备进行混凝土耐磨性标准试验的条件,在自行设计混凝土耐磨性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掺粉煤灰道路混凝土耐磨性能的材料因素。结合模糊数学思想,提出了一种针对配合比设计的混凝土耐磨性能的模糊综合评估方法,使分析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
摘要:简述了泡沫沥青的发泡原理,提出了沥青发泡特性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采用德国Wirtgen公司生产的WLBl0泡沫沥青实验机,对4种常用沥青进行了发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品种、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是影响泡沫沥青发泡特性的主要因素;每种沥青的发泡效果与发泡温度(140℃以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150℃左右(国外一般认为在180℃左右)就能达到较好的发泡效果。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对4种沥青的发泡特性进行了比较,并确定了它们的最佳发泡条件,即发泡温度在150℃左右,用水量在1。5%左右。该条件的得出为拌制高质量的泡沫沥青混合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摘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比较常用的混凝土高效减水剂,对其性能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摘要:介绍了聚羧酸系减水剂的基本原材料、种类与合成方法,讨论了该减水剂的作用机理、分子结构与性能变化等,提出了减水剂的分子结构模型,证明了以两性型一非离子型混合分子结构为特征的羧酸共聚物其性能最好,此结论可用于聚羧酸系减水剂高性能化的设计。
摘要:利用XRD和ESEM研究了由硅酸盐水泥、矿物掺和料和膨胀剂组成的复合胶凝材料的初期水化产物和浆体结构。结果表明:水化产物在水化6h时刚开始成核生长,生成纤维状CSH晶须和六方片状钙矾石微晶,并有过渡性水化产物钾石膏片状晶体和K2S04生成。复合胶凝材料水化1d后,水化产物大量生成,主要为CSH凝胶、Ca(OH)2和钙矾石,并形成致密的浆体结构。
摘要:比较了3种低钙粉煤灰(分别为细于45μm的过筛细灰、粗于45μm的筛余粗灰及磨细灰)的细观形貌和火山灰活性。通过与Raask方法原理相同的交流阻抗谱方法测定的结果表明,细灰的火山灰活性大大优于粗灰和磨细灰,其水化过程与水泥相似;粗灰经过二次水化,在养护28d后才有明显反应;磨细灰在早期有碱性物质溶入孔溶液中,7d后可观察到二次水化,比粗灰的二次水化稍快。
摘要:采用三点缓慢弯曲梁法研究了硅酸盐混凝土的断裂能,并探讨了水固比、钙硅比、蒸压制度对其的影响.通过实验得出,当水固比(质量比)为0、17,钙硅比(摩尔比)为0,5或1、0时,采用蒸汽压力1.0MPa、升温2h、恒温6h、降温2h的蒸压制度,可以获得较高的断裂能。另外,为了预测硅酸盐混凝土的断裂能,还回归了其与抗压强度的关系式。
摘要:首先研究了碳纤维混凝土的导电性和电热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碳纤维导电混凝土板实验室除冰和野外化雪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碳纤维导电混凝土在通电后产生的热量,可有效地清除路面上的冰雪。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但将有助于确保冬季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而且还可避免除冰盐给混凝土结构和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摘要:探讨了甲基纤维素对新拌水泥浆体若干性能的影响,并将其与水灰比和水泥品种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甲基纤维素有显著的增稠和提高水泥浆体保水性的作用,有较小的增塑、缓凝效果;甲基纤维素引气效果明显,因此应用中需特别考虑其对材料强度的影响。
摘要:在讨论应用交流阻抗谱方法测量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性的基础上,对所观察到的在某些粉煤灰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特有阻抗谱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指出这种以双曲正切曲线为特征的阻抗谱是由粉煤灰掺入而导致的有限扩散层所引起的。
摘要:根据传热学原理,确定了对流换热系数测试方案,测量了混凝土表面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和受迫对流换热系数。结果表明,混凝土表面对流换热系数与风速基本呈线性关系。根据该关系所提出的建议计算式,希望能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科研提供参考。
摘要:根据相似准则,制作了燃油浮法玻璃熔窑物理模型以及可在不同位置上插入喷枪的3种小炉模型。将不同数量的喷枪放在小炉模型的不同位置,以常温空气模拟研究了实际燃油浮法玻璃熔窑中火焰空间内的气体流动状况。结果表明,喷枪安装在小炉底部时,炉膛内回流区的位置、回流气层的厚度较为适宜。同时还介绍了燃油喷嘴截面的设计情况以及模型制作方面的体会。
摘要:根据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这2个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的统计结果,对《建筑材料学报》1999~2002年的办刊质量和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虽然《建筑材料学报》的总被引频次较低,但其影响因子基本都在同类期刊的平均值之上,说明其载文已具备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学术地位已较为稳固。
摘要:陈成澍,男,1946年7月生,上海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1981年西南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85~198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从事科研工作。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铁道大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