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127-132.
摘要:迄今为止的考古发掘表明,我国最早的陶质建材应该是距今5500年左右的凌家滩“红陶块”,对凌家滩“红陶块”的物相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与抗压强度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比分析了明砖、汉砖、现代砖的物理性能,结果发现:“红陶块”系粘土原料在950℃以上烧制而成,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由外向内呈梯度变化,内层的荷载极限、吸水率接近于现代砖和汉砖,业已超过明砖样品.所有这些分析结果,皆支持了考古学家关于凌家滩“红陶块”为砖的雏型的推测。
2004(2):138-144.
摘要:高强轻骨料混凝土(HSLWC)的收缩性能是预应力HSLWC结构设计的重要参数.采用低吸水率(2.5%)轻骨料、28d抗压强度为55~65MPa的HSLWC,其180d龄期时的收缩率值范围是5.2×10-4~7.7×10-4,且180d龄期之内的收缩率统计值比JGJ51—2002规程的限值大0.7×10-4~2.8×10-4,这当中主要的差异发生在早期.HSLWC的收缩随轻骨料含水率和绝干密度的增大、胶凝材料用量的减少而减小.采用混合骨料(高、低吸水率轻骨料混合或轻骨料与普通密度粗骨料混合)、添加减缩剂,将有助于减小HSLWC的收缩.
孙明清 , W.J.Staszewski , R.N.Swamy , 李卓球
2004(2):145-149.
摘要:将PZT压电陶瓷片直接粘贴在混凝土表面,产生和接收表面波,以确定沿混凝土表面传播的Rayleigh波和纵波的波速,以及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和动泊松比。研究表明,表面波法简单可行;Rayleigh波在50~80kHz的频率范围内呈频散状态,即该波波速随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混凝土柱在轴向加载情况下,Rayleigh波和纵波峰峰值均随应力增加而减小,并且卸栽后波形不能回复,波速略有减小。压电陶瓷片/混凝土复合机敏结构中的表面波法对实时监测混凝土性能劣化和裂纹等具有重要意义。
2004(2):168-173.
摘要:研究了盐酸腐蚀时间对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没有腐蚀的聚合物改性砂浆的砂子表面上具有宽度为10~15μm的界面过渡区,但聚合物的形态结构难以分辨;经过30S腐蚀的试样,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容易辨认,但界面过渡区的界限变得模糊、在水泥浆本体区域内的聚合物由宽度为0、l~0。5μm,长度为2~3μm条形物聚集成圆环形网状结构,而在接近砂子表面区域内的聚合物条形物宽度较大。砂子体积分数较小的改性砂浆中细条形物较少,可看到小块的薄膜状结构,说明浆体中含更多的聚合物、随着砂子体积分数的增加,聚合物改性砂浆中的聚合物倾向于向砂子表面转移,这是聚合物改善水泥浆体与集料界面过渡区结构的重要因素。
2004(2):174-177.
摘要:在水泥浆体中分别掺入2种含不同数量官能团共聚的羧酸系超塑化剂,比较了它们对新拌水泥浆体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大幅度地增加羧基数量并小幅度地增加磺酸基数量,就相当于增加了吸附点的数量,也就是增加了水泥颗粒表面对超塑化剂的吸附能力,从而使得液相中超塑化剂量减少,分散能力减弱;较大幅度地减少羟基数量,可相对加速水泥的水化过程,从而加速水泥颗粒对超塑化剂的吸附;羧基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所造成的正面作用(Zeta电位绝对值增加、缓凝作用增加)小于负面作用(吸附点的增加)。
2004(2):183-187.
摘要:简述了泡沫沥青的发泡原理,提出了沥青发泡特性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采用德国Wirtgen公司生产的WLBl0泡沫沥青实验机,对4种常用沥青进行了发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沥青品种、发泡温度和发泡用水量是影响泡沫沥青发泡特性的主要因素;每种沥青的发泡效果与发泡温度(140℃以上)没有必然的联系,在150℃左右(国外一般认为在180℃左右)就能达到较好的发泡效果。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对4种沥青的发泡特性进行了比较,并确定了它们的最佳发泡条件,即发泡温度在150℃左右,用水量在1。5%左右。该条件的得出为拌制高质量的泡沫沥青混合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