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介绍和对比了GB/T 26566—2011《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和拉法基K1450易烧性指数法的测试方法和评价体系,并采用K1450易烧性指数法对中国北方地区26条生产线中水泥生料的易烧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同时研究了率值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GB/T 26566—2011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而K1450易烧性指数法更为便捷、直观和实用,在一定程度可作为GB/T 26566—2011方法的补充;中国北方地区26条生产线中水泥生料的易烧性指数平均值为76,其中15%生产线的水泥生料易烧性被评价为“很好”,42%和31%被分别评价为“较好”和“一般”,12%被评价为“差”;率值对水泥生料的易烧性影响较大,石灰饱和系数(KH)、硅率(SM)的升高使1 450 ℃时液相量减少,离子扩散速度降低,致使水泥生料易烧性变差;铝率(IM)的增加主要导致液相黏度升高,从而降低了C3S的反应速率;相比SM和KH,IM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较小.
水泥生料的易烧性对水泥熟料的烧成煤耗有直接影响,易烧性好能够降低水泥熟料煅烧温度,减小游离氧化钙(f‑CaO)含量,提高产品合格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提质降耗的作用.而且水泥熟料烧成温度的降低也有利于减少窑内氮氧化物的生成,所以,水泥生料易烧性好有利于氮氧化物的减排.水泥生料的易烧性通常以f‑CaO的含量进行判断和表征,而f‑CaO的含量有时并不能准确反映熟料中C3S矿物的生成难易程度.近几年国内外有多篇文献介绍了水泥生料易烧性新的试验方法和表征方法,最具代表性的是GB/T 26566—2011《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和法国拉法基公司建立的以熟料烧成热力学为基础的K1450评价方法模
本文对比了GB/T 26566—2011方法与拉法基K1450易烧性指数法的优缺点,并采用K1450易烧性指数法对中国北方地区部分水泥生产线的水泥生料易烧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价,通过对比所配制的不同生料的易烧性,研究了石灰饱和系数(KH)、硅率(SM)和铝率(IM)对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水泥行业的生产制造提供一定的参考.
水泥生料由承德冀东水泥公司提供,作为试验的标准样品,其化学组成见
仪器设备主要有北京西尼特公司T1700型号高温马弗炉、济南中路试验机制造有限公司YAW‑ 300压片机、日本日立公司S‑3400N扫描电镜(SEM)、荷兰帕纳科公司Axios MAX荧光分析(XRF)和日本岛津公司XRD‑7000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等.
将制得的样品粉磨后过0.08 mm方孔筛,取3 g左右的筛下样品进行XRD物相组成分析.XRD工作参数为Cu 靶,管电压40 kV,管电流30 mA,特征X射线波长0.154 06 nm,步长0.02°,扫描范围10°~80°,采用连续扫描模式.
熟料煅烧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液相.1 450 ℃时熟料的液相量P1450计算式如下: (1)式中:w(Al2O3)、w (Fe2O3)、w (MgO)、w (SO3)、w (K2O)和w (Na2O)为水泥生料中的质量分数,%.
利用水泥生料标准样品与CaCO3,SiO2,Al2O3,Fe2O3进行复配,分别研究石灰饱和系数(KH)、硅率(SM)和铝率(IM)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试验方案具体见表
目前中国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现行标准为GB/T 26566—2011.该方法(简称国标法)是用水泥生料煅烧后的f‑CaO含量来评价水泥生料的易烧性.具体试验步骤如下:首先将100 g水泥生料样品与10 mL蒸馏水拌和均匀后,取3.6 g放入模具压制成型;然后将试样放入100~110 ℃恒温电热干燥箱内,至少烘60 min;之后将试样随容器迅速放入恒温950 ℃的预烧高温炉,恒温预烧30 min;再将其迅速转移至1 350、1 400、1 450 ℃的煅烧高温炉内,恒温煅烧30 min;接着迅速从煅烧高温炉内取出,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将其中的1组试样用研钵研磨成全部通过80 μm试验筛的分析样,测试其f‑CaO含量.
在该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过程中有3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熟料煅烧温度为非连续升温,需要人工在2个煅烧炉之间夹取和转移样品,其操作产生的误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结果;将预烧和煅烧2个阶段分开使用炉子,不利于煅烧炉的使用,且存在安全隐
郭随华
(2) |
式中:[C0]=w(CaO)-1.87×w(SiO2)-1.65×w(Al2O3)-0.35×w(Fe2O3),%;[C]=煅烧后样品中的f‑CaO含量,%;=2.80×w(SiO2)+1.65×w(Al2O3)+0.35×w(Fe2O3)-w(CaO),%.
另外,该试验方法只用1个高温炉,且为连续煅烧,中间不需要转移样品,可以有效避免人为误差,同时可以防止发生烧伤、烫伤等安全事故;该方法每个试样的质量约38 g,是GB/T 26566—2011方法要求的10倍左右,样品代表性更好.需要说明的是,K1450方法仅测试1 450 ℃条件下水泥生料的f‑CaO含量和易烧性指数,未测试1 350、1 400 ℃条件下水泥生料的f‑CaO含量,导致无法获得不同温度下f‑CaO含量的变化趋势.
采用国标法和K1450法对水泥生料样品(A和B)进行测试,结果见表
由
根据K1450值可以将水泥生料易烧性划分为6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极差、差、一般、较好、很好和极好.K1450值越高,水泥生料的易烧性越好,反之越差,具体见
由

图1 中国北方地区26条生产线P1450、f‑CaO含量与K1450之间的关系
Fig.1 Relationship between P1450, f‑CaO content and K1450 of 26 cement production lines in the north of China
利用标准水泥生料样品与CaCO3、SiO2、Al2O3和Fe2O3进行复配,保持硅率(SM)和铝率(IM)不变,仅改变石灰饱和系数(KH),得到5组样品:K‑1、K‑2、K‑3、K‑4和K‑5(见

图2 水泥生料K1450和P1450随KH的变化曲线
Fig.2 Variation curves of K1450 and P1450 of cement raw meal with KH
利用标准水泥生料样品与CaCO3,Al2O3和Fe2O3进行复配,保持石灰饱和系数(KH)和铝率(IM)不变,仅改变硅率(SM),制备5组样品:S‑1、S‑2、S‑3、S‑4和S‑5(见

图3 水泥生料K1450及P1450随SM的变化曲线
Fig.3 Variation curves of K1450 and P1450 of cement raw meal with SM
利用标准生料样品与CaCO3,Al2O3和Fe2O3进行复配,保持石灰饱和系数(KH)和 硅率(SM)不变,仅改变铝率(IM),制备5组样品:I‑1、I‑2、I‑3、I‑4和I‑5(见

图4 水泥生料的K1450和P1450随IM的变化曲线
Fig.4 Variation curves of K1450 and P1450 of cement raw meal with IM
由
(1)中国现行的GB/T 26566—2011《水泥生料易烧性试验方法》在试验过程中需要人工在2个煅烧炉之间转移样品,操作产生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试验结果,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且试验样品量小,取样代表性较差对结果影响较大.
(2)易烧性指数K1450是根据熟料煅烧过程的化学动力学及C3S形成的二级方程推导出来的,能够反映熟料在特定煅烧条件下C3S形成的快慢或难易程度,并分为评价等级,在一定程度上比GB/T 26566—2011更全面和直观,可以作为国标法的补充;K1450法试验过程不需要转移样品,可以有效避免试验人为误差,降低烫伤风险;另外试验样品量是GB/T 26566—2011方法的10倍左右,样品代表性更好.
(3)利用K1450法对中国北方地区26条生产线的水泥生料易烧性进行了测试和评价,易烧性指数平均为76,其中15%的水泥生料易烧性被评价为“很好”,42%和31%被评价为“较好”和“一般”,12%被评价为“差”.
(4)随着石灰饱和系数(KH)、硅率(SM)和钼率(IM)的增加,水泥生料的K1450均会降低,即易烧性变差.KH和SM的增加主要导致P1450减少,从而影响C3S的反应速率,而IM的增加主要导致液相黏度升高,从而降低C3S的反应速率.相比SM和KH,IM对水泥生料易烧性的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RADU D, GHIZDAVET Z.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ability indices of the raw mix for clinker production[J]. Romain Journal of Materials, 2016, 46(3):303‑312. [百度学术]
韩立杨.浅析水泥生料易烧性的研究对水泥生产节能降耗的意义[J].水泥技术,2015(3): 28‑32. [百度学术]
HAN Liyang. Analysi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cement burn‑ability on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in cement production[J]. Cement Technology, 2015(3):28‑32.(in Chinese) [百度学术]
刘鹏飞,王图强,张泰格,等.细度和矿化剂对水泥生料易烧性影响研究[J].混凝土世界,2020(6):68‑71. [百度学术]
LIU Pengfei, WANG Tuqiang, ZHANG Taige,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fineness and mineralizer on the burnability of cement raw meal[J]. China Concrete, 2020(6):68‑71. (in Chinese) [百度学术]